不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9章 胡搅蛮缠,津门女记者,不画,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教授此言有失偏颇。要说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生生不息,这话倒也对。但这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从没有简单粗暴地拒绝过舶来文明。我也不想抖书袋子借此来炫耀我很有才学,只说两个普遍的例子吧。东汉时,我们吸收了印度文明当中的佛教,此后发扬光大到何种程度想必不用得人再来赘述。唐朝时,我们通过丝绸之路,受波斯文明的影响更是深远,在衣饰、音乐、美术许多方面都有史实可证的。由此可知,对于新事物的包容和好奇,同样是我们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根的原因呀!”
厉凤竹听时,很有想法要转身去拍摄下发此议论的那个人物。奈何围拢的人多起来了不说,天气闷热又引得大家肝火很旺,为了踩一脚、绊一步的小事,不迭地吵嚷推搡,场面有即将失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厉凤竹的拍摄遇到了重重的阻碍。幸而,她知道学生堆里一定有陈燕平的,即使留不下第一手的现场照片,但要知道这个发言人的身份却是不难。
在挤出包围圈的同时,厉凤竹一眼望见远处确有几十个短衣打扮的青壮年,呼呼喝喝一路过来了。关于这种情形,她是有丰富经验的。
这些四处钻来的各样喧嚷声,反而把近在耳边的话语给吞没了。只见老妈子张大了嘴,一直跺着脚下的草坪,最后丢了这样一句话:“哎呀,我说姐姐,你还呆站着看什么,该跑啦!”
厉凤竹兀自努力地踮脚要观察远处的情况,忽感到怀里一空,那个她抱起来做掩护的小孩子早被老妈子夺去跑了。失去了这一重隐蔽,她立刻警觉到自己正同时接受着几束目光的追踪,便又急中生智地重新扎进人堆里。她是从广场的西北面钻进去的,钻出外围时已经挪移到了东南角。虽然是甩脱了危险,然而这无端耗费的时间,足够那群几十个后到的短衣人隐蔽到人群当中去。
烈日烘烤着大地,把广场上那些对于未来毫无头绪的民众的焦灼心情,表现得生动而淋漓尽致。厉凤竹想到那一个个心怀鬼胎的盲流,此时顶了所谓劳工大众的名头,恐怕早在静候时机了。心里不由急得冒火,脸上的汗如落雨一般地往下落着。她没有透视的能力,无法把人心都看穿。只好对周围一切穿短衣的人都抱怀疑态度,偷偷地把这些人的正脸五官都摄入相机之中。
也是事有凑巧,厉凤竹虽是为着躲开特务的注意,出于脱险的目的,随便地钻到这个角落里待着。然而,机会就这么稳稳当当地砸在了她眼跟前。
有个面庞圆润、皮肤黝黑,一身短衣打扮的中年男子高声应和道:“我觉得贾教授说得对!文明毕竟不是外衣,怎么能够分新旧呢?非要有文明的崇尚,那也应该是去崇尚古老,而非新生文明。我们的旧文明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远非那些建国历史还不到千年的蛮夷小国可比。”
厉凤竹对于穿短衣的穷汉却有一张圆润的面孔,心里早有疑心的。而他这一通论文明,用词并不通俗,这与他在外形上透露出的身份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说话时高声而熟练,偏偏就是没有什么情绪,倒像是有口无心的背诵。因此格外留了心,去注意他身体上的其他特征。
在他高抬了手臂大声疾呼的时候,短衣边随着扛起的肩膀,向上一缩,把整个肚皮都暴露在外,清晰可见的一条刀疤。厉凤竹心头扑扑扑一阵猛跳,赶紧把照相机捧了起来,对了那人就是一通连摄,以确保此人的面貌完全装入这小黑匣子之中。
至于内心的紧张感,由滋生的这一刻起,一直要持续到厉凤竹回报社的时候。她的心脏一下快似一下地窜着,闹得她竟有一种违背科学定律的错觉,浑身的分量似乎都在往上走。以至那一双脚如踩在棉花上一样无着无落,总要摔倒似的。
人群里又有一位穿黑色学生装的小年轻跳出来,彬彬有礼地发表着相反的意见:“我倒觉得那位同学的话比较中听。我们中国人向来敬重的是以理服人,谁有理就听谁的。各位先生不要总觉得黄口小儿不谙世事,我们青年人经验是缺乏一些些,却也不见得每句话都说得不对吧。我们今天涉险聚集,为的是抗日,为的是爱国呀!我们不要议论新旧中西,让话题回归吧。东北人要回家,要与堂上老母团圆!而我们的祖国母亲,她要她的孩子们早日回家,回家!”
听时,大家都觉这个年轻人不错,厉凤竹也就抿着微笑悄悄地也摄下了他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