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8章 子璋,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我想吃肉,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慈恩寺里来了个贵客,住持是得去见一见的。
住持从祝缨这里得到了一个确切的答复:我对佛家没有恶意,我家还信佛呢,上次来遇到了抓人贩子并不是我要跟佛寺过不去,是他犯着了国法,并不是要把你们寺也当成窝点。
一般的官员有这样一个态度算是可以了,住持也不能强求人家给佛家表忠心。比有人直接问他“佛法大?国法大?”要礼貌太多了。至于说什么抖机灵的偈子,能知道、合适的时候用,可见确实懂些佛法。他又掌合什又宣了一声佛号。让手下的小沙弥陪同祝缨在寺里转转。
祝缨道:“正月正是寺里缺人手的时候,我陪家母转转就行了,都是熟人,大和尚自便。”
住持含笑而去,祝缨把小沙弥也打发了,跟张仙姑接着闲逛。张仙姑对这些机锋是听不大懂的,但是看女儿跟和尚说话都是和风细雨的就觉得没事儿,她也不想跟和尚一起逛庙。母女俩慢慢走到了一个高台上,看着住持迎了段琳一家子进去。
段琳五官端正、衣着考究,段琳的夫人以及数个年轻的女眷也都穿金戴银,比张仙姑这装束可值钱多了。张仙姑咂咂嘴,说:“不是说他们家倒了霉了么?怎么还这么抖?”
段琳这个模样的中年人,是该着叫张仙姑这个年纪的妇人心生喜欢的。这家人这么个威风样子,却让张仙姑不平衡了起来。顾不得赞赏,她先说出了疑问。
祝缨道:“人家的‘苦日子’,跟咱们的苦日子,也不是一个日子。真要把咱们嘴里的草料省下来供给人家,人家要嫌恶心叫拿去喂马喂驴的。”
张仙姑生气地道:“他早晚得再倒霉!什么庙啊,不逛了不逛了!咱们去慈惠庵去。”
祝缨又跟她去了慈惠庵,顺手给一座孤坟摆了点果品,回来看张仙姑正在跟付小娘子的儿子说话,这小孩子在学识字,张仙姑也多认了几个字,跟这小孩儿主了半天字,给了小孩儿一个压岁红包后张仙姑的心情好了起来。
祝缨则掂量着段琳的份量,心道:这可不是什么好应付的人呐!
段琳,在外面任上的政绩是不错的。他与大理寺也是有些交集的,经他手的案子,报上来也都是有理有据的。郑熹真是个王八蛋,之前什么也不提,祝缨也就跟正常地方案件一样的给他过。听了段琳的名字之后,她只得又重新跑去把段琳数年间提交过来的案件卷宗重新给翻了一遍。又将与段姓官员有关的案子也都梳理了一遍,白费了许多功夫。
这本应该是数年间的琐碎功夫,如果遇到的时候就留意,日积月累,需要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现在要在极短的时间里汇总大量的信息,祝缨记性再好,也很费了一番力气才将这些整理出一个目录来,以防日后可能会用到。
而在正月里,她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冠礼。
————————————
冠礼这个东西,在古早的时候是十分隆重的。男冠而女笄,都是成人礼,祝缨占了个便宜,多当了五年的小孩儿。呃……童工。
到了如今这个世道,即使是诗礼之家,这个冠礼的仪式办得也不那么正经了。因为好些人家的男孩子他不到二十岁就娶老婆了,女孩子不到十五就说了婆家,成人礼就会在婚礼前比较仓促地举行。又因冠礼还比较繁琐,久而久之,就不怎么正式的举行了。
一般就是做个大生日,亲朋友好友一聚。连取表字这样的事,许多人都是二十岁之前就有人赐字,也就不一定在这一天再请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取。
以上都是说得过去的富贵人家的事,穷人如祝大祝三之流连正经名儿都没一个,哪来表字?
到了皇家,如果有特殊的需要会给皇子、尤其是太子等人提前举行冠礼以示成人,可以上朝、继位等等。倒不一定是为了成婚。这个日期的弹性就会特别的大,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
祝缨这个“冠礼”家里既穷,又没什么讲究,还早早地出仕了,也就如所有半穷不穷的人家一样,很是稀里糊涂。如果没有郑熹特意提醒,什么蓄须之类很戳她的心,这个生日做不做都不一定呢。
生日这天,祝缨不得不发几张帖子,请大家到自己家里来吃个生日酒。
天还挺冷的,就得在前院里搭棚子,还不能露天。
张仙姑很内疚:“你都二十岁了,也没做过几个生日!是该好好地过一回了!”
花姐知道内情,心中忧虑,她也不知道祝缨有什么办法应付。可是随着二十岁生日的到来,祝缨这个在形象上作出改变的问题就必须落实了。花姐想了好些天,也没想出来有个什么更好的办法。粘假须?万一胶不粘怎么办?还有娶妻生子的事儿……
她是愁着帮祝缨筹办这一次“冠礼”的。
二十岁的生日场面没有暖宅时的大,几个朋友、几个同僚,也没请大理寺内的吏员们。但是郑熹很给面子地出现了一会儿,大理寺的官员们都有点震惊——大伙儿是万没想到他会出现的。
张仙姑和祝大见了郑熹还有些害怕,却不像当年那么的恐惧了,磕磕巴巴地上前行了礼,说了几句自认的场面话:“大人,贵足贱地,同喜同喜。”
郑熹也不同他们计较,笑着说:“恭喜。”
张仙姑想起来郑熹才新婚,又恭喜他新婚,说话有点颠三倒四的,祝大连恭贺新婚的事儿也没想起来,听妻子讲了,也跟着祝郑熹“早生贵子”。郑熹一双儿女都老大了,仍然很有涵养地感谢了他们俩。
心道:这样的父母却生出那样的儿子来,祝家祖上可真是福荫深厚了!
祝缨将他请到正堂上座,郑熹将这屋子看了一眼,说:“过于简朴了。”
祝缨笑道:“衬我正好。”
虽然给郑熹在正堂里摆了一桌,还让胡琏、左司直等人相陪,郑熹也只坐了一小会儿就走了。他过来就一件事,给了祝缨几套极好的正式的袍服。冠礼加冠的仪式祝家也摆不来,郑熹就给了祝缨几套衣服连靴帽腰带之类。
他到这里最重要的不是喝酒,而是给祝缨取了个字——子璋。
取完了字,再饮一杯酒,他就说:“我在这里,你们也不自在,好好做一天生日,以后就是大人了!”
祝缨垂手道:“是。”
郑熹出了正堂,问:“王相给你的书斋题字了?在哪儿呢?”
祝缨将他请了过去,正堂是没有做成封回廊的样式的,到了书斋前,将封回廊正面的几扇门打开,才看到书斋门上的匾。郑熹道:“嗯,字还行。”
祝缨请他进去坐,郑熹又进去看了一眼,见这里面最贵的摆设也就是王云鹤的字以及他送的博山路,说:“屋子有了,也该收拾得像样些。”
祝缨道:“还没腾出手来呢。已经比小时候好太多了。我这个年纪能挣下这样的房子来已经很了不起了。”
郑熹道:“你要是想,本能比这个更好的。”
祝缨正色道:“人总得有个数儿,不能太贪,我要细水长流,可不想一下子把自己撑死。总要慢慢积累的。”
郑熹满意地道:“说得不错。不过要记着,你积累,别人也积累呢。厚积而薄发,累积二十载,现在人家要发啦。”
“咦?那……陛下是怎么想的呢?”
“陛下为什么要多想?”郑熹反问道。
祝缨恍然。
郑熹道:“今天是你的好日子,别想太多,与他们吃酒去吧。”
“是。”
送走郑熹,祝缨便被同僚、朋友们围着说话,杨六郎还说:“这样的上司可不一般,能吃你的生日酒。”
左司直道:“那得看是谁。是小祝情面大!哎,你们新太常怎么样呢?”
杨六郎摇摇头:“还不知道是龙是凤呢,这不才开始么?他只管看我们那儿的旧档,倒还没说什么,我看跟以前的巫太常差不多。”
左司直听了直摇头。
正如郑熹所言,今天是祝缨的好日子,宾客们也都不说什么丧气的话,开开心心吃一回酒,也都留下些礼物,然后就走了。
等他们一走,祝家收拾礼物,算一算又是一笔小赚。花姐一一列出了账目,以后这些人家中有事的时候祝缨也是得回礼的。祝大和张仙姑都喝得有点醉了,回房休息去了。花姐造好了账目拿来给祝缨看。
祝缨扫了一眼,道:“还行。”
花姐给她把郑熹送的那几套衣服小心地收好,往祝缨房里放,说:“都是好东西,你身量也长得差不多了,这些还有放量,小心些穿能穿几年了。尤其是这几顶冠,还有配件儿,能用很久的。”
“那倒好,省钱了。”
花姐放好了衣服,问祝缨:“段太常来了,会不会有什么事?是圣意有什么……”
“皇帝又不是谁家的傀儡。段家干了混账事惹了郑大人,郑大人收拾了他们家,赶他们家出京,陛下也不必拦着。段家在外任上干了这么些年的实事,积攒了功劳,陛下也没道理不让他们回来。”
“这些贵人们的想法,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祝缨道:“也不复杂。你想,新京兆与王京兆不同,可对陛下有什么影响吗?是京城百姓过得苦一点,可又没有到活不下去要造反。以前不也是这么过的吗?你要拿王京兆来当标杆看,就觉得新京兆这样就该死了。可实际上咱们从小到大见的这些官儿,王京兆才是异类。同理,新太常与旧太常不同,对陛下也没有影响。”
段家当年对皇帝也是有功的,凭啥就不能回京呢?
剩下的,就是各自斗法呗。就算没有当年的事,看郑熹跟钟宜也都是皇帝信任的人,两人也未见平素有多么的亲密。
“那你怎么办呢?”
祝缨道:“先看看。”
——————————
第二天,祝缨还是照常去大理寺应卯。
隔壁的杨六郎也还是照常四处乱蹿,太常寺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新的动静。不过祝缨知道,随着段琳主政太常寺,段婴在京城里的名气又大了几分,正经是个名实相符的名门贵公子。
祝缨一个从六品的明法科考出来的穷鬼,跟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她跟杨六郎俩人,蹲台阶上,又开始观察过路的人。祝缨拿了一个三角的纸包出来,打开一角,晃晃,晃成一个角状的圆筒,里面全是瓜子儿。俩人蹲着一边嗑,一边聊。
祝缨道:“新太常来了,你可得小心点儿。”
“啥?为着他跟你们郑大理以往的那点儿破事儿?”杨六郎还是口无遮拦的。他倒不怎么怕新太常,他也不是走士人的路子,他走宦官的路子,本来也不指望段琳对他如何青眼相加。他的升降在罗元。
“都知道了呀?”
杨六郎道:“也不能说都知道了,我这不是消息多一点么?我看段太常也没脸把那事儿挂嘴边儿上,他们家总说自己诗礼之家,就这么养小老婆私孩子的?不能说。你们郑大理呢,所性又太大了点儿,把人爹娘气坏了……”
段弘、段琳的爹娘受到惊吓陆续染病身亡,这才是一件大事,爹娘一死,儿孙丁忧。等守完了孝,京官好位子早没了,郑侯出征又回来了。中枢就很有默契地把段家踢走到地方上任职了。那么好的官职,凭什么就非得留给你呢?
祝缨心道:当年如此,现在恐怕也如此。相帮不会帮太多,有好处的时候谁也不会手软了。
口上提醒杨六郎:“新官上任三把火,悠着点儿。”
杨六郎心道:你这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呢。我才不怕呢。
他此时还不知道,遇到一个想干出业绩的上司,底下的人会有多惨。
祝缨对段琳是有防备的,杨六郎没有。一出正月,杨六郎连串门说消息的力气都没有了——段琳开始干活了。
他回京之后先是安家,然后是熟悉情况,再把应酬交际拣起来、太常寺的事务熟悉了。正月一过,情况摸得差不多了,二月他就开始卷起袖子干活了。他有在地方上的经验,做事极有条理。原本的巫太常是个得过且过的主儿,虽然有制度却爱糊。段琳一来,先定权责,再让各人动手,光是统计旧档写种种章程就要了杨六半条命。
杨六郎原本四处撒欢儿,现在天天累得像条老狗。
祝缨冷眼看着,段琳这个太常做得已然不错了,比郑熹也不差多少。段琳又没有针对郑熹,郑熹也不去针对段琳。就在隔壁的两个地方,依旧是老死不相往来。
郑熹现在最想做的,是把祝缨的散官的品阶提到朝散大夫。理所当然地,被政事堂的三位相公有志一同地打了回来。
三人甚至没有将此事上报给皇帝,都说郑熹是胡闹。因为朝散大夫是个从五品下的品阶。所谓“满朝朱紫贵”中的“朱”,是能穿朱衣的品阶。
一个二十岁也没什么背景、没有立下任何大功的小官,郑熹你过份了!
王云鹤特意把郑熹叫了过去,与他一番长谈,告诫郑熹:“不可揠苗助长!我知你惜才爱才之心,然而弱冠之年为朝散,你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功劳?他有什么不得不赏的大功么?勤劳能干?公忠体国?仅凭这两条,谁又不是呢?所有的人都是在熬年资,他怎么能够例外呢?他是定国安邦了,还是救驾有功?抑或是力挽狂澜?
你这些年给他积累的年资已然够多、他升得也够快了!你这样的破格,是将他置于危险的境地。你自己也是培植私人,视朝廷官职为儿戏!一个段琳,能让你如此进退失据吗?
人怎能无私心?但要有个度。”
郑熹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他知道,王云鹤也把他的盘算看出些端倪来,但是王云鹤的话太正了。讨论得声音再大一点,祝缨就得成个靶子了,自己的算盘就更打不响了。且陈峦、施鲲也不同意,可见此事他确实是操之过急了。
更让郑熹不悦的是,祝缨的提升被压了下来。段家另一个人段智又被调进京城了。
段家老夫妻生了五个儿子,段智是老大,段弘是老二,老三段琳就是现在的太常。爱妾死了,父母病了,段弘一个没扛住,也病倒了,比父母稍晚一点,他也死了。段弘死的时候没孩子,段智就把自己其中一个儿子过继给了弟弟。然后一家子一起回家守孝去了。
现在段琳回了京城任太常,第四、第五的两个兄弟还在外任上,大哥段智先回京城了。任的是个从五品的闲差,他正好有了朝散大夫的衔。
郑熹点一点自己手里的人,父亲那些老人不算,他自己攒起来的几乎没有过三十岁的。国家承平,也没什么人能有大功。祝缨参与过大理寺的几件大事,已然算积累了不少功劳的人了!如果祝缨拿不到从五品,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他得带着手里这几号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如何防得住段家人?
郑熹叹了口气,看来,还得回去跟父亲再商议商议,家里的门生故旧他还得继续接手。
——————————
郑熹没有把宝都押到祝缨一个人身上,在他拿出备用计划的时候,祝缨却出事了。
四月的一天,有御史上本,弹劾祝缨。
祝缨长这么大竟能挨上了御史单本的弹劾,她自己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彼时她正在大理寺内,核着京兆府的案子。京兆府就这几个月斗殴事件频发,斗殴的多了,重伤、打出人命的案子也就多了一点。这样的案子京兆府审完了就得报到大理寺来。祝缨看了看上面的签名,自己认识的几个熟人也都还在京兆府干得好好的,只是顶上面的那个人换了。
她还是照着王云鹤在京兆府时候的旧例办,优先给京兆府的案子复核。大家都还是要在京兆生活的,跟地头蛇处得好点不坏处。
正批着,外面忽然有人跑了进来:“小祝大人!小祝大人!不好了!有、有人弹、弹劾……”
祝缨道:“怎么了?郑大人被弹劾也是常有的,他应付得来。”
“不是,是你!”
“弹劾我?哎呦,我出息了。”
祝缨的心里,自己是不配挨一个弹劾的。她也不是主政一方的官员,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能弹劾自己什么呢?
她说:“想给我安什么罪名啊?”
“谄媚。”
“啥?”她连王云鹤都不送重礼,老乡陈相家也没去硬蹭,他谄媚谁了?郑熹?从一开始见到郑熹,就是她从郑熹手里拿钱的!郑熹成亲,她都是坐着吃席的。
没一会儿,左司直也拖着杨六郎过来了。杨六郎这几个月过得很惨,段琳没有针对他,但是对一个真正的不学无术只靠宦官的关系当了官的人来说,让他正式做事就够他受的了。
杨六郎一抹汗,道:“我打听过了,也不是我们段太常这边儿干的,是御史。”
左司直道:“这不废话么?”御史当枪,最好使了!
祝缨道:“到底弹劾了我什么?”
左司直问道:“你给郑奕家盖房、送东西、送炭了?”
祝缨的眼睛瞪大了:“这叫谄媚?”
左司直道:“咱们都知道是为人处事周到贴心,可要找事儿的人,就要说你是假公济私,拿着大理寺的账目去讨好咱们郑大人的族亲,这是要把大理寺当成侯府的……库房。”
豁!搁这儿等着她呢?
祝缨道:“那就让他查去。不用管它。来,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老胡呢?这一份公文得他联署,签完了赶紧给京兆府发过去,他们现在也够忙的。”
杨六郎小心地问:“你不怕呀?”
祝缨道:“怕什么?”
杨六郎缩缩脖子,道:“那我回去了。”
一会儿功夫,大理寺里也有人小声嘀咕。下属给上官家里干事这太正常了,祝缨既然没有克扣了大家去讨好上司那就是大家的好朋友,所有人的情绪都很稳定,也都嫌弃上书的御史没事找事。
更有看守库房的小吏信誓旦旦:“并没有拿咱们的东西补贴那位小郑大人家,我看着的,账都在呢。”
他们就开始怀疑:“一定是有人眼红,怕是对着小祝大人来的。”
更有人说:“哎,听说段太常家的事么?他们家当年可不厚道,将咱们郑大理的姑姑求娶回去,自己却拿娘子的嫁妆养外室私生子……”
“那就合上了!这是拿小祝大人来杀鸡儆猴呢!当谁看不出来吗?”
无论如何,弹章一上,还是说的这么个罪名,对祝缨的名声都不是件什么好事。你要是贪赃枉法,还算是有点本事,谄媚上官算什么?就好像到了大牢彼此一说来历,人家犯法都是杀人放火,你犯法是不小心走路犯了夜禁。叫人瞧不起。
等郑熹从朝上下来,整个大理寺已然讨论了有一阵儿了。祝缨没事人一样地将这一天的事实给汇报了,最后对郑熹说:“我要让位避嫌吗?”
郑熹的脸色也不太好,道:“要先自辩。”
所谓自辩,就是要自己写个辩解的奏本,解释清楚对方弹劾你的内容,然后等着审查。因为弹劾的是祝缨管理大理寺期期间的事务,则与之相关的一些事务最好避嫌不要管了。名义上是“谄媚”,背后还有贪墨、挪用公款的意思,把郑熹也给扯进去了。
祝缨道:“好。”
她写奏本的风格还是一如既往,比较的直来直去。写的理由就是,在郑熹家吃饭的时候认识郑奕,那天郑奕家火烧得有点大,老远就看到了,看到了就去表示慰问了。
奏本一交,她就向郑熹要假回家休息。郑熹道:“怎么谁说你两句,你就要回家去?正事还干不干了?老实干事去!”
他也气上了。段琳回来才几天呢?这就有人拿“他的”大理寺开刀了?他一面也上本,要求御史拿出证据,一面安排人给段家人找麻烦。他觉得自己被下了面子,跟祝缨说得好好的,要给她升职,职没升,弹劾先挨上了,还跟郑奕有关。明眼一看这是一箭双雕,一是把祝缨给干掉,再是把郑家给拖下水。可恨竟不敢直接冲着他来。
手下被针对了,上司是极没面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