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家兄朱由校,北城二千,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复起?”
文华殿内、当听到可以换杨镐活下来时,叶向高眼前一亮。
刘一燝也认为,若是将杨镐放到朝鲜去,可能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毕竟当初朝鲜之役,杨镐离开朝鲜那日,朝鲜百姓“遮道号哭”为杨镐送行,朝鲜国王难过得不能自已,“呜咽哽塞,涕泪横流”。
杨镐走后,朝鲜君臣为称颂杨镐之功,给杨镐立碑。
每当有明朝使臣或将领来朝,朝鲜君臣都会询问杨镐的近况,朝鲜建宣武祠,朝鲜国王提出应以杨镐配享,可见杨镐在朝鲜君臣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这样的人调去朝鲜,或许只有已经故去的朝鲜国王李昖才能勉强和他对垒。
至于李珲?比起民心和士大夫的心、他远不如杨镐。
一旦他要搞什么小动作,只要杨镐随便扇动扇动,李珲被废都是轻的。
想到这里、叶向高和刘一燝纷纷作揖道:“臣以为、齐王之言可行。”
朱由校看着这二人都同意了,便看了一眼朱由检,随后道:
“既然如此、便复起杨镐、李如松、李如桢三人,复起杨镐为礼部侍郎,开春后巡查朝鲜,居于汉城,再派骁骑卫一百户护送他前往朝鲜,担当其护卫。”
朱由校在杨镐身边留了钉子,便是十六卫军之一,骁骑卫的一个百户人马,而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叶向高二人皱眉,却依旧深深作揖应下。
不过在应下后,叶向高又拿出了另一份奏疏道:
“万岁,兵部覆总督京营陈良弼疏言,原额三大营马二万一千二百五十匹,万历四十八年倒死一千七百九十三匹,您看……”
“调给御马监!”朱由校听到三大营连养马都能养死,果然如叶向高所想一样,要所有军马调给御马监。
朱由检听到这安排,心里也挺高兴的。
御马监眼下多次互市,加上缴获巴约部军马,数量是增加了不少,但军马依旧不足四万,连装备两个骑卫军都做不到。
现在把京营的马调来,那手头的军马就富裕多了,估计等裁撤了山西三镇之后,就能让四骑卫达到一人四马的配置了。
“臣遵旨……”
见朱由校这么说,叶向高回礼应下,随后与刘一燝一同,和朱由校又说了一下一些其他的政事,最后二人见事情谈好后便离去了,倒是朱由校在二人走了之后才对朱由检道:
“弟弟让杨镐去朝鲜,如此一来、恐怕朝鲜君臣都会小心翼翼了。”
“不过如果朝鲜真的和建奴有贸易往来,并且在杨镐的监督下断绝了贸易,恐怕老奴会引兵前去攻打朝鲜。”
朱由校这话,让朱由检笑着回应道:“老奴若是敢大举出兵,也便是我辽东将士收回抚顺和铁岭、开原的时候了!”
说罢、朱由检又说了一下建造船坞和武装商船的事情。
朱由校虽然不明白要建造那么多大船干嘛,但一想到是自家弟弟所决定的事情,还是微微颔首认可了。
于是乎、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里,御马监支出的银子如流水般,而天津沿海也被填土建造船厂,一座座庞大的船坞拔地而起。
时间在消耗、一点一点的来到了九月下旬。
此刻、秋收已经结束,而与此同时,永平府南部的试验田也全面收获。
得知这个消息的朱由检,当即便在骁骑、锦衣卫等数百人的拱卫下,朝着永平府赶去。
九月二十五的午后,他来到了试验田,而田地上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负责这块地方的王承恩,在试验田不远处的邬堡门口接待了朱由检。
曹化淳扶着朱由检下马,而王承恩也凑上来道:
“殿下、这些作物都已经收在各地的邬堡之中,永平府被圈出来的百万亩试验田都丰收了。”
“各种粮食的亩产如何?”朱由检拍了拍曳撒上的灰,高兴的询问。
王承恩见状,当即从怀中拿出了一份文册道:
“麦122斤、蜀黍(高粱)175斤、豆126斤、谷224斤、玉麦184斤、番薯1245斤,马铃薯(土豆)458斤。”
“玉麦和马铃薯多少?”朱由检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王承恩见状,便翻到了记载三宝的一页,指着说道:
“玉麦上田可收二百一十斤左右,中田一百八,下田一百五。”
“番薯上田可收一千四百余斤,中田一千二余斤,下田八百斤。”
“马铃薯上田可收六百四,中田四百五,下田三百二”
王承恩的指出,让朱由检一时间精神恍忽。
他原本以为玉米会是其中主力,但现在看来、玉米完全比不上番薯和马铃薯。
这点便是朱由检所不了解的了,在没有改进品种的年代,玉米的产量还不如谷子,和高粱差不多。
加上没改良后的玉米是喜温的作物,注定无法承担开发东北的重任。
“这三种作物,谁耐寒,谁抗旱?”
朱由检铁青着脸询问,而王承恩见状,当即翻了翻文册,找到燕山所教习所记录的生长习性后便道:
“番薯倒是比起我大明大多数作物都抗旱耐寒,土豆最不耐寒,但十分抗旱,玉米比土豆耐寒,但抗旱不如番薯和土豆。”
说到这里、王承恩笑着道:
“殿下您不知道、百姓们知道番薯产量的时候都高兴坏了,按照殿下您所传授的《番薯十用》,一些百姓已经开始食用烤番薯了。”
“唉……”朱由检心中叹了一口气,心中十分无奈。
他本来以为玉米和土豆会是主力,却不想在这个时代,玉米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番薯和土豆。
不过也还好、有了番薯和土豆,大明对大旱的抗性增加了不少。
“百万亩耕地,出产多少粮食?”朱由检对王承恩询问,而王承恩翻了翻文册道:
“番薯三十万亩,产二百四十万石,玉麦四十万亩,产四十七万石,马铃薯三十万亩,产八十八万石。”
《仙木奇缘》
“百万亩地,共产出三百七十五万石。”王承恩看着这文册上的亩产,心里乐开了花,说道:
“番薯和土豆若是推广,恐怕大明会迎来盛世!”
“那些前来耕种试验田的各处佃户都知道了吗?”朱由检松了一口气,说起了他当初的安排。
当初的他、是从北直隶和南直隶的众多佃户之中,一村村找来的数万佃户,让他们来永平府耕种。
眼下的他们、亲眼见证了番薯和土豆的成长,而这三百七十五万石的作物,足够种满数百万亩御马监的田地。
玉米就算了,不太适合大规模推广,但番薯和土豆是必然要推广的,尤其是番薯。
番薯的可怕之处,便是亩产高,可在地窖的恒温环境下,存放半年之久。
眼下只要把数万佃户放回去,并且宣传让御马监的百姓种植,那么御马监的养殖官场,还有百姓之间就可以在种植主食的同时,用番薯来圈养牲畜了。
这样的养殖一旦成型,规模是十分恐怖的。
数百万佃户,哪怕一人只养四五只家禽,一两头猪,那规模也是极为庞大的。
他们成了规模,御马监养军的成本就会降低,而他们的种植事情一经传开,便会向四周蔓延。
强制让百姓种新作物,百姓是难以接受的。
但如果是民间风气导致的传播,百姓比谁都种的热情。
“让各地拱卫营兵马前来接应百姓回家,顺带押运土豆、番薯、玉麦给百姓,只要他们愿意耕种,便可以自取种粮。”
“燕山所的学子和教习们,会在开春后前往各地教导他们种植。”
说到这里、朱由检脸上也露出了高兴,并对王承恩道:
“番薯给满桂留一点,大宁三卫的耕地有限,正好用来种植番薯,主粮可以等贩粮结束,去湖广、四川购买,明年开春后运粮前往。”
“奴婢领命!”王承恩心里也高兴的紧,王承恩、还有骁骑卫、锦衣卫等人也是纷纷诧异。
他们大部分都是农家子弟,自然知道亩产八石的番薯和亩产近三石的马铃薯一旦传开,天下会变成怎样的局面。
以大明眼下的土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只要传开,就基本不会有风调雨顺而饿死的百姓。
甚至因为这些新兴粮食流入市场后,米麦等粮食的价格会降低,让更多人能吃得起饭。
因此、在朱由检接下来视察邬堡粮仓的时候,所有人都伸着头眺望粮仓,恨不得用眼睛把番薯、马铃薯上的泥巴都看得一清二楚。
好不容易逛完了整个邬堡,朱由检又想到番薯所带来的影响,于是对曹化淳道:
“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必不可落入后金手中。”
“奴婢会转告陆指挥使的。”曹化淳作揖回礼,而朱由检也微微颌首。
对于缺粮的后金来说,要是其麾下三百万亩耕地种上番薯,那么完全就可以让百姓吃番薯,士卒吃米面。
到时候粮食危机对对方来说就不再是危机,并且进攻也就更肆无忌惮了。
因此、推广番薯是必然,但禁止番薯出关也是必然。
这一点、就需要锦衣卫做出努力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