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海宁小伎俩的主要受众(上)
施特劳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2章 海宁小伎俩的主要受众(上),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施特劳斯,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了后世属于肯特省、东戈壁省和南戈壁省的铜矿、铁矿和金矿之外,海宁也对这些地区的煤矿非常感兴趣。另外,他想尽办法的将赤峰和包头这两块地皮也拿到了手中,虽然赤峰的黄金成色远不如山东,但这里距离北京可没有多远。
不过他在这里的地皮只有几千平方公里而已,对于清廷来说并不足以构成威胁。
而且,这里对如今发生的局势也没有太大的帮助作用。
被抢劫的蒙古牧民有许多都属于外藩蒙古。
外藩蒙古诸部其实也是分内外的,但对于清军来说,他们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陌生人,甚至就连内属蒙古也有许多遭到了他们的抢掠。
发生抢掠的原因,是因为清军的粮食准备不足,再加上着急出发,导致已经筹集到的粮食,也有许多未能运用到他们手中。
同时乾隆皇帝异想天开的希望他们因粮于敌,也就是到达敌战区之后自行抢掠,但是这位聪明的天子显然低估了此行的路途遥远。结果,随行的口粮在半路上就已经用光,所以清军途径的蒙古逐步自然就遭到了抢掠。
这一行为自然是可以被视为叛乱的。
所以海宁的部下二话不说就调集了1000多名哥萨克骑兵南下准备平叛。
这点军队在清军面前自然是不够看的,因此他们也未准备发起进攻,但保护牧民进入自己的总督区还是能够做到的。
总督区的设立虽然时间不久,大概也就两年左右,但这里的牧民已经在海宁的仆人训练之下,拥有了使用火枪的技能。
虽然平时会进行武器管制,但这个时候牧民们还是被统一组织起来,保护受到威胁的同胞们。
这件仁义之举当然不是白做的,在收获了当地牧民大量感激的同时,海宁更是没有忘记自己的移民计划,他很快派出了更多的仆人,利用各种方式说服他们迁徙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这种行为当然会受到清廷的责备,但海宁似乎根本不在乎。
他指引着牧民们趁着夏天的到来,迅速向北方前进,在两个多月之后进入了俄国境内的叶尼塞河流域,然后凭借当地的棱堡链条,像阿尔泰山附近的鄂毕河流域继续前进。
海宁的计划是让他们在第二年夏天穿越哈萨克草原,来到里海附近放牧。
这是一次艰难的陆地移民,即便有棱堡作为支撑,也很难保证他们路上不会冻饿而死。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棱堡的分布还不够广泛,相对于参与此次迁移的人口数量来说,棱堡链条的食物供应能力并没有受到严峻挑战。
因为对清朝的统治还心存幻念,所以参与这次移民的人数,总共也没有超过五万人。
而且他们还是分批出发的。其中一部分,甚至向东北方向迁徙,越过肯特山进入了鄂毕河流域进行躲避。这个路线的大致方向已经偏向于东北,他们的最终归宿也很有可能是亚欧大陆的最终端白令公司。
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实际上是还想着再回去的,当然海宁是不准备让他们如愿了,因为此次付出的代价实在太过高昂了。
他擅自发起移民,就是在狠狠的扇乾隆皇帝的脸了,而更让清廷大臣们觉得愤怒的是,他以保护移民为由,调回了大量已经出发的军队,并在前线采取了守势。
结果战争打响之后,只有乌拉尔河流域的第五基地和第二基地的波斯远征军,还拥有1000人以上的作战建制。
乾隆皇帝自然对此大发雷霆,但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处理海宁。相反的,海宁在这个时候还为他提供了一条非常有用的建议。
这个建议当然是用来平息蒙古各部的愤怒的。
蒙古自从归顺大清以来,虽然初期曾经受到当时还称为后金的满洲政权不断打击,但清朝自从抵定中原之后,就逐渐改变了这种策略。
蒙古诸部作为足够带来安全隐患的骑射部族而不得不给予优待,同时也可以被视作对抗汉人的力量而给予扶持,因此他们逐渐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待遇。
宗室女抚蒙古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
但现在,清廷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出现了小小的危机,清军大肆抢掠蒙古各部之后,许多扎萨克贵族们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乾隆皇帝不得不想办法平息他们的愤怒,否则这群足以引发边患的家伙,就将严重的破坏乾隆皇帝的远征计划。
用海宁的话讲,远在西域的敌人还没有消灭,近在蒙古的盟友就要变成潜在的敌人了,这显然不是个有利的局面。
乾隆皇帝当然也不想面对这样的局面,但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他还没有想好具体该怎么办,幸好海宁再次彰显了他料事如神一般的本领,将自己的建议通过所谓的无线电报系统传递到了紫禁城。
这个建议其实只有几个字而已。
用后世史学界的习惯称呼,那是章嘉三世的名字。
旁人或许还看不出海宁的用意,但乾隆却是已经恍然大悟了。
有清一代,利用喇嘛教加强藏、蒙等地与中央的联系,被视为一件“所系非小”的大事。
统辖内属蒙古此类事务的章嘉呼图克图因而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为了让章嘉呼图克图的候选人能够更加心系朝廷,章嘉三世曾经被安排与乾隆一起读书学习,因而两人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
而如今,这位乾隆皇帝曾经的发小也已经坐稳了位置,通过他与外藩蒙古的那些大人物们联系,显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虽说这层关系,因为是清廷刻意经营而显得有些隐秘,所以将之在皇帝面前讲透的海宁,并非全然没有犯下忌讳。但现在,乾隆因为自身处境的不容乐观,所以没有对海宁加以惩戒。
相反的,有了他的建议,同时,也得知他在蒙古诸部当中的紧急救援措施之后,皇帝也只能违心的发出嘉奖令,要不然他在蒙古地区的威望将会更明显的大不如前。
而且出了这些事情之后的乾隆皇帝,也变得越发希望西域的战士能够尽快结束。而海宁在这个时候却偏偏为他送上了一份大礼。
在他与乾隆皇帝进行的视频对话当中,他以庄重的姿态承诺准备亲自率领一支1000余人的军,在哈萨克向导的指引之下,完成环球集团成立以来,其本人在大清境内的第一次作战。
乾隆皇帝并非不欢迎海宁的到来,相反他早就想要和这位初中生的人物当面叙谈。不过对方在掌握着千里传音这等手段的背景之下,自然不太重视当面会谈这种方式,所以乾隆皇帝也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这一次借助这次平准战争的机会,或许他可以完成一直以来的夙愿。
相反的,知道海宁准备离开奥地利,并且要远赴东方进行作战之后,奥地利宫廷和聚集在瑞士的那些等待着结盟的商人和贵族们,都未知而大为震惊。
那几位国色天香的奥地利公主,更是不舍海宁的离开。但是海宁既然注意,一定自然不会为这个黄毛丫头而终止,何况哈萨克那边的阿布赉,也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心甘情愿的臣服于他们。所以他必须要亲自过去展现一下环球集团的肌肉才可以。
这样,双方的合作才能更加对得起彼此的信赖。共同从西侧进攻准噶尔部也算是这种合作在军事领域当中的某种体现。
自从卫拉特蒙古在天山南北崛起之后,哈萨克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就没少和他们打仗,200多年来他们早已经结成世仇。
所以他们对当地地形是十分熟悉的。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准噶尔人如果听说哈萨克人的进攻是肯定会聚集起来进行反抗。
但他们内部却这两年里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篡位称汗的达瓦齐在内部并不得人心,他先是打跑了和他一同起兵造反的阿睦尔撒纳,只因为后者想要多分一些地盘,然后在内部的统治也不够稳健,导致当年将岳钟琪等清军名将困得不能动弹的准噶尔老臣,库克新玛木特,也选择了投靠清朝。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和达瓦齐一同抵抗外来入侵者,虽然他借着抵抗哈萨克人的名头聚集军队等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他真的想对付的是要彻底消灭他的清朝人。
结果喜欢耍小聪明的达瓦齐,最终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不但没有凑出抵抗清朝人的军队,甚至也没有人响应他抵抗哈萨克人的号召。
这样一来,海宁就在哈萨克人的帮助之下,如入无人之境的杀进了伊犁腹地,一路上从斋桑湖到博尔塔拉都没有人出来抵抗,再到后来甚至还有零星的准噶尔人欢迎他们的到来。
海宁知道在乾隆皇帝和清朝官方史籍的记载当中,当清朝军队来到这里之后,他们也受到了箪食壶浆的待遇。
但是他更清楚,已经决定因粮于敌的清朝军队是没有资格讨论如何回报这些人的期待的。他们只能在当地大规模的进行抢掠。
海宁并不想像乾隆皇帝一样做些虚伪的勾当,因此在当时有人欢迎他们之后,他立刻派人去打听清楚究竟,并同时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对于海宁停止进兵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就已经不以为然,不过他确实起到了预想当中牵制敌人的效果,所以乾隆皇帝也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的处罚。
倒是海宁那边,主动给乾隆皇帝送来了一封密信,那里面是他调查到的一些结果。
他说,之所以有人会主动欢迎他,是因为听说海宁的环球集团在附近进行皮毛贸易,他们也很想参与其中,并且认为海宁的到来不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
对于他的这番说辞,一开始的时候,乾隆皇帝对自己的盟军能够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和欢迎也是很欣喜的。
但是朝廷当中却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海宁这是在努力形成某种潜在的认知,让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他在当地是拥有一定统治基础的,甚至有人直截了当的说,一旦皇帝考虑到在当地治理的问题,那么就很容易想到拥有一定基础的海宁,那么它就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建设总督区这样的意见来,这就相当于将大清帝国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交给一个外人进行管理。
这是一种贪得无厌的表现,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事后安排。
且不论出现后者的情况有多么恶劣,光是建议这种情况就早已经引起了朝廷内部的诸多不满。
因为就在今年的时候,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也像扎萨克诸部那样被划分成了九个半径150公里的总督区,日喀则也成为了其中之一。
乾隆之所以如此执意的想让日喀则出现海宁的军队,主要是为了防止拉萨和西部边陲一些部落的边防隐患。
海宁虽然收下了这份其实应该算是负资产的贺礼,并从缅北抽调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仆人前去进行管理,但显然未能准确的把握乾隆的心思。
乾隆皇帝已经完成了匹配伊丽莎白女皇对海宁的所有待遇,甚至还多送出了一个总督区,虽然那不是全功能的,但也已经表示了他对海宁更加浓厚的期待和更加热忱的深情厚谊。
从他的角度来说,海宁不应该再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所以当乾隆皇帝从他的臣子那里听说了海宁仍想继续扩张总督区的可能是,他对环球集团的观感,就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但海宁对这一点是缺少认识的,他素来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他所指明的道路恰恰是解决准噶尔部反复无常的绝佳机会。
因此它在停止前进之后,不经意之间又做了一件足以引起乾隆皇帝猜忌的事情,那就是在途经的准噶尔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
对于环球集团来说,虽然至今为止没能和英国、荷兰这样的海上强国打上一场真正的战争,但他们在孟加拉湾表现出来的统治力却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即便是在烈士的大西洋地区,也没有人敢敢轻易挑战他们的地位,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环球集团在忙于贸易并不怎么参与抢夺,所以并没有和那些国家产生太过激烈的冲突。
不过,对方原本也是可以主动挑衅的,但他们竟然没有这样做,自然是肯定了,环球集团的海上实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加强,海上建设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海宁便开始琢磨在陆地军队当中继续囤积各种力量。
相对于在波斯招募的士兵来说,蒙古人与马匹的感情交互显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更加璀璨的功绩。所以,无论是先前的内外蒙古还是现在的准噶尔部,海宁都助张用移民的方式将他们迁徙到远离清朝的地方去,然后在那里开始新式骑兵的组建。
在一个热武器已经逐步发展起来的时代里,虽然骑兵的作用正在被迅速降低,蒙古人的优势也已经不复存在,但海宁并非不需要一些拥有战斗传统的民族来作为军队的基础。
何况,在纬度偏高的地区,他们也需要一些足以适应环境的士兵。
这样的情况之下,蒙古人当然是上家之选。可惜乾隆皇帝对此并没有太过明确的认识,他和他的大臣们对海宁野心的估算完全就是有问题的。
甚至,乾隆皇帝对整个战场态势的了解也是有问题的,虽然他已经拥有了可以和环球集团媲美的通讯技术,但他手下的人似乎并没有告诉他某些真实的情况。
那些服从海宁的安排,并且从这里离开的移民,并不仅仅是为了躲避某些残暴的统治者,他们更多的是想要躲避清军。
原本,清军的到来确实有利于结束当地混乱的局面。这或许从客观的角度上给予了某些人充分的幻想理由。
但清朝军队并不是天使,一个崛起于东北的渔猎民族,哪里有那么多仁至义尽的事情可做。
于是大规模的抢略很快就开始了。
所以,那些牧民们原本的想法很快就不得不被抛诸于脑后。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相对于乾隆皇帝的想法来说,他们更加倾向于去相信海宁的预测。
卫拉特蒙古并不是一个没有底蕴的部落,这样的部落即便行将就木,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的拉锯战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没准备上战场的人自然应该选择尽早离开。
唯一让当地民众感到多多少少有些犹豫的事,清朝军队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的进展还是挺迅速的,他们继续**于在战争结束之后,清军可以接受他们抢掠的行为,甚至为此不惜诅咒他们名义上的统治者达瓦奇去死。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达瓦奇似乎是个无法抵抗诅咒的家伙。清朝军队在他这边很快取得了一个重大进展。
这个原本在历史上还算有名的进展,一度让乾隆皇帝倍感振奋。但海宁这位历史的投机者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艺能,所以他果断的搅和了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