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3章 倒袁(上),1908远东狂人,丹丘,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袁世凯本以为“毁陶”之计得逞,正打算长嘘口气,但不料,一个让他始料未及的新变化出现了。
陶成章死了,国民党宣布解散了,但是随后,还是这帮南方革命党人,又宣布组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联盟,叫做“联合阵线”,由于吸收了更多的小党派参加,使其声势更为壮大,而且这个政治联盟的新领袖比之陶成章更难对付,因为这个人是赵北。
赵北不是陶成章,他不仅有威望,而且手里有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如果让他竞选正式大总统的话,袁世凯没有把握在第一轮投票中将这个“远东狂人”淘汰出局。
于是,北洋军开始大举南调,南北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只不过,随后“联合阵线”突然宣布不提名本党成员参加此次正式大总统选举,袁世凯这才稍微松了口气,以为赵北没有胆量挑战自己,于是下令北洋军部队推迟南下时间表,看看局势发展再说。
但是袁世凯又上当了,联合阵线此举根本就是为了将南方军队北调而打出的烟幕弹,利用北洋军行动迟缓的那几天,许多南方部队开始向湖北、江西集中,等袁世凯反应过来之后,联合阵线的“南国破晓”行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之后发生的事情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那场“豫南大战”了,可以说,这场战役南北双方都有责任,只是表面看上去,北洋方面的责任更大一些。
如果北洋在这场战役里取得了胜利,那么一切好说,把责任一股脑的推给联合阵线就行了,但是问题在于,这场战役的胜利者不是北洋,而是联合阵线,结果,事情的发展远远背离了袁世凯和杨度的初衷,不要说竞选总统了,就是袁世凯这个北洋领袖的位子也有些不稳的迹象。
而现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这封电报证实了袁世凯和杨度的担心,看到北洋惨败,这北洋集团里头果然有人跳出来了,他们互相串联,看样子是打算给北洋换一位新的领袖了。
虽然出头的是盛宣怀,但是他也明白,要扳倒袁世凯就凭他们那帮“文派”是做不到的,所以,他们决定通过徐世昌打击袁世凯,用总统竞选的办法将袁世凯名正言顺的挤下台去。
如果徐世昌不宣布退出总统竞选的话,盛宣怀那帮人就算是得逞了,而这,正是倒袁派的主要战术。
豫南惨败之后,袁世凯的威信遭到沉重一击,现在全靠这个“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帽子装点门面,如果再保不住总统的位子的话,他就完全没有继续领导北洋的资格了。
民国是北洋的民国,不是袁世凯一个人的民国,这是许多北洋中人的共识,没有北洋撑腰,袁世凯根本就坐不上这个位子,而北洋当初之所以全力支持袁世凯篡清,完全是出于北洋集团的整体利益。
无论是“武派”还是“文派”,他们支持袁世凯的唯一原因是他能够维系北洋的团结,并保障北洋的整体利益,如果袁世凯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他们对于袁世凯的忠诚就会减弱,哪怕是袁世凯一手提拔上来的北洋将领,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依附于北洋的整体利益之上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在,因为豫南惨败的事情,整个北洋集团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如果想继续维持对中枢的控制的话,就很有必要将这个“罪魁祸首”踢出去充当替罪羊,改变目前北洋的这种劣势局面。
而这,正是盛宣怀等人主持倒袁阴谋的主要原因。
但是徐世昌与袁世凯的交情很不一般,要想说服徐世昌,倒袁派们就必须舍得下本钱,仅有金钱的诱惑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洋人的力量,因为北洋本身就是依靠洋人的支持发展壮大的,没有英国和日本的撑腰,北洋不可能在内忧外患中保持镇定。
所以,倒袁派通过各种关系与英国、日本、美国、法国这四国驻华公使取得了联系,小心翼翼的征求他们对于北洋“换马”的立场,在这四国中,首先明确立场的是美国公使,他立刻就向美国驻奉天总领事拍了密电,命令他尽快与徐世昌取得联系,探明徐世昌的立场。
而这,正是徐世昌拜访司戴德的唯一原因,而据徐世昌说,司戴德本人对袁世凯并无好感,所以,美国在“倒袁”的问题上恐怕是支持倒袁派的。
因为袁世凯与英国、日本走得太近了,美国政府很不满,而且由于粤汉、川汉铁路的事,美国财团已对袁世凯失去了耐心,他们希望北洋能够换一个对美国持“友好立场”的领袖,而徐世昌因为东三省铁路和实业银行的事情与司戴德关系不错,所以,美国人对徐世昌出任北洋新领袖的期望很高。
不过,除了美国之外,英国、日本、法国的驻华公使在“倒袁”问题上立场模糊,法国公使当时就拒绝了倒袁派的建议,日本公使也没有明确表态,至于英国公使朱尔典,也没有表明立场,但是同时,作为与袁世凯私交不错的英国政客,朱尔典也没有提醒袁世凯倒袁派的行动,他仅仅只是在财政问题上暗示了一下。
朱尔典如此暧昧的态度让袁世凯非常担心,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朱尔典借财政问题暗示盛宣怀异动的主要原因恐怕不是出于政治上的立场,而仅仅只是出于私人感情,毕竟,两人已交往了十多年,算是朋友了。
如果真如袁世凯所猜测的那样,那么,这英国在“倒袁”问题上的立场就很值得玩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