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的乃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纵深防御,智能工厂,观星的乃粉,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装甲部队和步兵协同前进的阵势也无法维持。现在变成了装甲部队越走越前,而步兵部队则被拉在后面。之间的距离开始渐渐扩大。
按照萨姆制定的军事作战计划,印度军方在西巴战线上一共投入了5个步兵师。其中有两个是机械化步兵师,另外三个则是摩托化步兵师。
而在世纪的行动中,机械化步兵师主要配备着装甲步兵战车,在维持攻击阵型的前进行动中,摩托化步兵师的进军速度是很难追赶上机械化步兵师的。
精神被折磨得有些恍惚的辛格,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消息,有些头晕的脑袋,使得他的思想陷入到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中。
辛格现在就不断王牛角尖里钻,在他看来,既然巴军不断的往后撤退,那么自己所率领的西路军就应该不断的向前突进,直到追赶上这群可恶的混蛋,然后给他们一点教训。
哪知道,辛格现在连部队的阵型有些过于分散了都不知道。
由于推进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西路军三个师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并且这个样子,最容易出现脱离大部队集群而成为孤军的状况。
一旦失去了友军的掩护,在这茫茫的巴控区,就等于陷入敌军的包围中,结果不想可知。
到了7月2日,在西路军长达三十五公里进攻正面上,原本齐头并进的阵型,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三路散开的状态。
位于中路,最前最突出的部队是西路军第5和第8装甲旅,这两者机械化装甲部队在从山道中脱困之后,就一直憋着一肚子气,现在正飞速接近巴基斯坦的第二道防线。
这一次,敌人的阵地就在眼前,而且是跑不动的哪一种,印军士兵觉得自己可以好好打一场了,不用像这几天来那样窝囊受气。
印军两个装甲旅的东面,退后后大约35公里左右的一支部队,是担当西路军侧翼的第37和第26步兵师。这两支步兵师都配备着大量的机械化单位,所以行进速度并不慢,面前能够跟在装甲旅的后面。
而位于大部队西侧的则是第15,第17和第49这三个印军的摩托化步兵师,他们与最前面的装甲旅相比,落后了整整一百一十公里,拖着整个队伍的后腿。
辛格现在满心想要报复巴军,以至于他竟然忽视了位于西面侧翼的部队,已经离其他两支部队太过遥远了,并且还过于靠近位于西边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边界。
在这种地方,一旦遭受敌人的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西巴战线的东边,与伯尼哈尔一样被当作门户的还有登东,它们都是属于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山脉一角。地脉的突起和延伸,形成了一个山口,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的门户。
这两个地方。都是是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的重要的联系通道。而从战略地位上来看,登东的战略价值比起伯尼哈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尼伯哈尔背后只有崎岖难行的山道,而登东这里却有着唯一一条可供大规模部队行进的公路。直通位于印度河上游的平原谷地。
那里地势平坦,有着充足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加上土地肥沃,是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最为稠密和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政治和经济价值,几乎比得上印控区的克什米尔谷地。
所以,巴军可以让尼伯哈尔的驻军利用主动撤退的方式来诱敌深入,因为那里既有山道阻隔,后面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经济区。
但是登东却只能严防死守。寸土不让,一旦被印军突破这里,对于身后的伊斯兰城市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位于印度河上游的这个平坦的谷地,被一道山脉从中间切开,划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而这两个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处在巴基斯坦控制区里。
而整个巴军在登东这里设立的防御阵地,距离印巴停火线也只有100公里的距离。对于机械化装甲部队而言。这仅仅是两个小时的路程。
登东对于巴军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一旦过了这处山谷口,就能够长驱直入,抵达印度河上游的谷地。
那里地形开阔,完全是装甲部队尽情驰骋的牧场。
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险可以依托,而且登东距离列城不到200公里。印军机械化装甲部队如果不顾一切的快速挺进,甚至可以在四个半小时内后之内兵临城下。真要是那样,列城的状况可就是真的堪忧了。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中**事顾问为巴基斯坦军制定的诱敌深入计划中,在登东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
由于整体的战略情势不同,相比于伯尼哈尔来说,登东是巴军绝不能丢弃的阵地,在与西路军的决战结束之前,这里是不能弃守的,必须将印度的东路军阻截在这个山谷口外。
所以,在这里与印军打一场实打实的消耗战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战争不能光凭计谋,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还要敢于拼实力。。
可既然要打消耗战,就必须充分利用防守和地形的又是,在这场消耗战中,己方的消耗必须要远远低于印军的消耗才行,这就要看防御的方式和方法了。
来自中国的军事顾问现在是巴军西部战场的指挥官,可事实上,在西部战场上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把登东防区的阻击战的成效考虑进去。
因此,中国的军事顾问就自然需要过问登东地区的作战情况了,向克什米尔巴军东部统帅埃米迪.亚中将提了这个建议后,对方也觉得有理,对于中**事顾问的要求也自是言听计从。
最终,连等东地区的防御任务也交由中国派来的军事顾问安排,巴军的将领全都成为了听从任务安排的下属。
登东的防御从总体情况上来看,选择无非是纵深和坑道这两样。
所谓纵深防御,主要是是针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突击,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中,华夏联邦军和纳粹德军都采用了“闪电战”这样的战术,使得大规模的装甲集团化冲锋成为了让人闻之色变的战术。
面对这样的钢铁洪流,防线一旦被突破,装甲部队就能够迅速的对敌人进行分割和包围,然后逐个击破。战术简单有效。基本无法抵御。
在那样的情形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奉行的以要塞和碉堡为核心,以层层战壕和铁丝网为表层,构成的这种缺乏纵深的横向防御面,在遭受装甲集团的突击后将变得毫无用处。
一点破面,固定的阵地反而成为装甲部队的肆意打击的靶子,根本挡不住对方潮水一般涌上前来的兵锋。
自从坦克成为陆战霸主以来,各国陆军就不断开发各种针对性的武器和战术,以便于如何有效的应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这种无脑突击。
而采用扩大纵深面积的防御模式,渐渐地被军界认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步兵对抗坦克战术。
登东的东面,是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那里绝对是装甲部队突击的首选之地,而在这里应付印军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就需要将巴军的防御纵深面积扩大到整个谷地和大后方。
只有足够长足够宽的纵深防御面积,才能够有效抵消坦克的正面冲击能力,然后利用步兵在局部范围内的灵活机动性和复杂的战术执行能力,朝着敌人装甲部队的侧翼发起进攻,重创印军。
而坑道,则是本次防御作战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尤其是巴军需要面对占据了火力优势和空中优势的印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