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盐大伯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6章继位人的选拔,历代王朝更迭,汤加盐大伯伯,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政君和赵飞燕对峙了一年多,最终还是松口了。其中缘由只是为了延续皇室的香火。王政君阻止封赵飞燕为皇后,目的是要一个孙子;她松口默许,也为一个孙子。既然赵氏姐妹不甘罢休,王政君就决定给她们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机会。
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诸侯王前来长安朝拜,来的人不特殊,但是日子很特殊。病弱的刘骜四十四岁了,放弃生儿子,要从两个王中选一个册立为太子。这两个看似不特殊、实际很特殊的人就是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
刘兴是刘骜的兄弟,刘欣是刘骜的侄子,这两个人都是刘骜最亲近的人。刘欣的老爹刘康和刘骜很好,可惜被王凤拆散后,彼此难见一面,最终人鬼殊途。刘欣乖巧伶俐,刘康死后,刘欣深得刘骜的青睐。
细节决定成败,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朝见期间,刘骜暗中考察刘兴和刘欣的才能。刘欣就像一位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无论大事小事、一言一行都深合刘骜心意。刘欣能将刘骜最喜爱的《诗经》倒背如流,刘兴却是凡夫俗子一个,什么都不懂。选立国家的太子,不一定要才华横溢的人,但也不能要一个凡夫俗子。第一局比试,刘兴败阵。
第二局最平常,比吃饭。刘欣吃饭时,温文有礼,举止得当,刘兴却狼吞虎咽,就像前世是饿死鬼。退席时,刘欣懂得让刘骜先走,刘兴却如一枚冲天的炮弹,直冲猛闯。更令刘骜生气的是,刘兴的袜带松了,一大半截脱落在外面,像一个要饭的。刘骜看后觉得刘兴没有帝王之气,甚至连贵人的气质都没有。于是在刘兴和刘欣之间,刘骜选择了后者。
世上最无奈的选择就是二选一,然而,刘骜所面对的二选一却非常合心。因为为了儿子的皇位,傅昭仪曾与王政君大战,王政君技高一筹,傅昭仪只能跟随刘康一起蹲在定陶。大战结束后,王政君、刘骜和刘康都淡忘战斗之事,唯独傅昭仪记得最深。傅昭仪十分高傲,儿子当不了皇帝,就训练孙子。刘欣之所以能将《诗经》背得滚瓜烂熟,全都是傅昭仪几十年如一日教养的结果。
刘骜相中刘欣后,召集朝臣开会,讨论册立太子一事。这时已经过去一年了。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朝臣再次商议立太子一事时,有些人竟然提议刘兴为太子,最突出的代表是御史大夫孔光。孔光认为,依照礼教规则选择,要选立与刘骜血缘最近的人,即按兄终弟及的模式选立太子。
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的第十四代孙子。孔光不喜欢当官,然而,读的古书很多,想不当都不行。孔光看待问题,总是以古书为标准,忽视现实人的需要,很容易碰钉子。丞相翟方进与孔光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他从现实人的需要出发,知道权变。刘骜喜欢刘欣,翟方进提议刘欣为太子。
翟方进,字子威,也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人。年轻时,翟方进在地方郡守府上任职,劳累疲惫不说,还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很想辞退。偶然的机会,一个算命的对翟方进说,只要他好好读书,将来必定做大官。对此,翟方进深信不疑。于是他告诉他后母,自己要到长安求学。后母怜惜翟方进,陪同到长安。到长安后,翟方进的后母织鞋为生,翟方进一心学习《春秋》。学成后,翟方进开始入朝为官。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如履薄冰,翟方进当上丞相。
翟方进一路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争取掌握最精确的情报,力求做到不差毫厘的判断。得知刘骜有意立刘欣为太子后,翟方进坚决拥护刘欣,深得刘骜喜爱。附和孔光选立刘兴的人很少,多数赞同选立刘欣。最后刘骜册立刘欣为太子,同时为了安慰刘兴,刘骜多给了他三万户采邑。
按照大汉规定,刘欣过继给刘骜后,就不能再同原先的亲人有任何联系。然而,刘欣是傅昭仪推荐的,王政君和刘骜商议后让傅昭仪每隔十天见刘欣一面。
被折腾得快要疯了,刘骜才立刘欣为太子。接班人敲定,刘骜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几个月后,中山王刘兴死了。
刘兴曾是太子的最佳人选之一,太子之位敲定后,他就暴毙,实在是不太寻常。刘骜将全部感情倾泻在男宠身上,对其他事非常麻木,只感觉选刘欣很对,否则又得再来一次。选立太子,不仅皇子争得头破血流,不顾手足之情,连皇帝也因此疲惫不堪。
作为一个很怕做出抉择的人,刘骜喜欢顺从别人的指使,尤其是赵氏姐妹的指使。正当刘骜为选立刘欣而欣慰时,突然传来,大司马曲阳侯王根病重,请求皇帝选任他的接班人。刘骜虽然因选立太子一事头痛不已,但一听要选任大司马,他却高兴得紧,这不得不归于爱情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