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破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6章 俄国人的麻烦,帝国海权,星光破裂,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钱伯斯的话让所有海军建造维修局的人面面相觑,的确,国会的那群老顽固定下的指标自己是绕不过去的,16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实在是太过紧张,这意味着新战列舰在舰体上必须保持在康涅狄格级的同等水平,但是火力上必须有质的飞跃,实在是太过难为人了。

而有着康涅狄格级设计经验的海军建造维修局明白,在舰体吨位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将二级主炮从8门8英寸炮提高到8门10英寸炮,并且还要从炮廓式改成旋转炮塔式要增加的吨位不是一点半点,舰体的结构和线性也都会要有巨大变动。

让国会增加排水量那是想都不要想,就连这16000吨的标准都是海军和国会周旋后,国会的妥协条件,否则那群老顽固会让海军只能造13000吨的战列舰,就像正在设计的密西西比级。

也许现在众人并不清楚,在保留了了康涅狄格级的火力并且将8英寸炮炮塔化,同时还将排水量压缩到了13000吨的密西西比级建造出来后是何等的失败,以至于她在美国海军的服役期只有短短的6个年头。

但是现在众人知道,16000吨的标准是不够用的。如何控制排水量?这成了在座所有人面前的巨大问题。

“如果我们学德国人的布置方式的话,采用他们设计的话应该可以有效的缩短装甲带的布置长度,从而节约排水量。”时任美国海军首席造舰专家以及兼任建造维修局局长的华盛顿?凯普斯少将突然发言到。

“学习德国人?”凯普斯的话让在座的所有人一愣,学习德国人的什么?对于凯普斯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所有人都表示困惑不已,好在凯普斯接下来的话让他们明白了凯普斯的意思。

“德国人在他们的装甲巡洋舰上采用的长艏楼设计。尾部两座主炮塔利用甲板落差形成背负式,这种设计他们一共建造了多级装甲巡洋舰,而且他们最新式的战列舰也采用了同样的设计,因此这种设计显然是成熟并且成功的。”凯普斯说到。

虽然说是这么说,但是他也清楚。美国海军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设计,而且不得不承认,美国人的造舰技术水平和欧洲强国还是有差距的,德国人的成熟设计拿到美国来未必能用的好,如果不是16000吨的标准卡的太死,自己也不用冒险提出比着更激进的设计。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缩短炮塔占用的甲板面积。防御布置也可以更紧凑,而且还不影响舰炮的射界,与此同时还能提高侧舷射击投入的舰炮数量的利用率。”虽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灵光一闪,但是在凯普斯在向所有人解释的同时也是自我说服的过程。

越是解释背负式设计的好处,凯普斯心中的想法就越发坚定。说着说着就连自己都信了就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我们在德国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在舰艏也同样采用这种设计,将一座炮塔提高与舰艏炮塔形成背负式,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最短的舰体上装备最强的火力,而且这种设计可以让所有炮塔全部投入侧舷射击,这样一来减少了炮塔数量,同时也减少了防护所需的装甲吨位,这无疑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率的设计。”

“但是如此一来舰体的重心会升高。对于稳性不利。”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还没等凯普斯开口,钱伯斯倒是先说话了:“虽然这样的设计升高了重心,但是却节约了上层建筑的重量。总的来说就算会有一定的影响,也不会太大。而且在小长宽比的舰体上稳性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16000吨的舰体上想要实现火力最大化,这样的设计是最佳选择。”

凯普斯的方案让钱伯斯眼前一亮,4座主炮塔沿中轴线背负式布置,这样只需要原本海军作战学院提出的12门12英寸舰炮设计的三分之二的重量就能达到相同的侧舷火力。这对于美国海军全重型火炮战舰倡导者的钱伯斯来说是不能拒绝的设计。

见刚才把建造维修局喷的狗血淋头的钱伯斯也开口支持自家局长的方案,其他人就更不会反对了。最终凯普斯的方案被接受,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将这个方案在图纸上实现了。

虽然国会的抠门和小气给美国海军全重型舰炮战列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新式战列舰就算建成,也会因为吨位限制而造成在性能上的一定牺牲,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逼的美国海军在主炮布局上一步到位的走上了中轴线前2后2背负式布局,从而比英国、德国领先了半步。自此,美国人也和英国人一起,打开了海军技术的新大门。

费舍尔所希望的的利用全新的战舰拉开与各国海军技术上的差距的设想注定不会成功。

费舍尔的麻烦是他现在所看不到的,也许只有当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全重炮战列舰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才会意识到,技术上的差距不仅没有拉开,反而更加拉近了,皇家海军想要保持的海上优势在两个强有力的挑战者面前已经一去不返。

不过罗杰斯特温斯基的麻烦却是近在眼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俺是一个贼

聂志强

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

大锅菜

抗战之火线精英

Knight

至尊兵王

卓公子

开局九份婚书

西门小吹雪

秦关汉月

那年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