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章 建第二座塔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古刹的密码,阿磬,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宗镇磊利用自己个子高的优势,手举照相机,抓紧空挡时机进行拍摄;他觉得好在今天的游人大多集中在寺里各院落牡丹花池旁,砖雕图案前游人相对较少。大雄殿的拍摄完成后,他抬手看了看时间,决定先去西院的方丈室拍照,然后上大雄殿上面的三圣阁,最后再去拍照东院的方丈室。
他登上往三圣阁去的阶梯时,想起了进永祚寺门前他和李如慧关于阶梯数的对话;其实,她不知道,他自从参加这个研究项目后,已经在网上查阅了不少有关永祚寺的资料。
宗镇磊觉得收集资料以来的最大收获,是了解到了最初在这里建塔以及后来扩建寺院的过程。
本地古称“晋阳”,创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末期。在距今千年前,宋朝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因久攻不下晋阳城,对这座城的抵抗大发雷霆;在费尽心力攻下后,为了泄愤,将古城先焚毁、后淹灌,风水先生认为自此坏了晋阳之地风水。
晋阳城被毁后,在阳曲县唐明镇重新建起了新城。到了明代,晋商崛起,在为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追求奢华和轻文重商之风;然而,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文运紧系着读书人晋级社会上层的仕途,于是这座城的士绅们认为文风衰败是风水被破坏造成,以致痛心疾首之余,想到了纠风水昌文运之举。
这座城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道家认为东南方向是巽位,是风口;风水先生建议,为了弥补地势的不足,需在城东南的高岗之上建一座塔。在众士绅的推举下,由本地的傅霖和傅之谟率众,建起了双塔的第一座塔,即“文峰塔”,旁边还建了一座附属的建筑大塔寺。这两位领头的士绅,就是明末清初晋地名士傅山先生的祖父和父亲。
所以,最初建起的文峰塔是与风水有关的塔。
文峰塔建起后不久,第十代晋藩王——晋穆王朱敏淳,又邀明代高僧妙峰禅师来此地重建寺院。妙峰禅师在此除了建寺院,还建起了第二座塔,此举得到多位金主的资助,其中地位最显赫的是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重建的寺院先起名永明寺,后更名为永祚寺,建起的第二座塔起名为“宣文佛塔”。
因此,后建的这座宣文佛塔毋庸置疑是一座佛塔。
高处的拍照完了,他想拍照过道处的;但由于过道狭窄,不断有游人路过,于是他干脆站到一边,等一拨游人过完再进狭道去拍。
站在那里,他又想起上次来永祚寺时,他与李如慧由这座寺院是否“涉皇”,进而对建宣文佛塔说法展开的“论剑”。
当时,那位熟悉永祚寺的人出现在宣文佛塔下,正讲到建双塔之一的宣文佛塔原由:说是被请来建寺的五台山高僧妙峰禅师,发现此处原有的那座文峰塔,朝西北微倾,为了防止该塔继续倾斜,提议在西北方向建新塔纠正;后来这个提议得到了晋王的同意以及李太后的赞助,于是建成了宣文佛塔。
宗镇磊听了那人的介绍,眉头紧蹙。
李如慧看着他,悄声问他:“怎么了?不是李太后吗?”
宗镇磊摇摇头:“我对他称万历皇帝的生母为李太后没意见。”他将手中照相机递过去让李如慧看,说:“我是对他说的建塔原因有疑问,这又得说到前面我跟你说到那个‘崇拜’;进门处的那块简介刻碑上,写有这样一句话‘两大塔尤为突出,呈东南、西北走向,此走向是古人东南崇拜的结果’,刻碑上建塔说法与他说的‘纠斜’不同。”照相机上是他拍的《永祚寺简介》刻碑照片。
李如慧拿过照相机来看了,问:“你意思是那人说的有问题?”
宗镇磊又摇了摇头:“不是嫌人家说的不对,可能这两种说法来自不同的出处吧;我是奇怪,建这座塔怎么会有‘纠斜’和‘东南崇拜’两种不同说法。”
“也许既有崇拜,也有纠斜呢。”李如慧把照相机还给宗镇磊,口气中显出不值得过多关注的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