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云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4章陈都蓟城双双下,从长平之战开始,随云逸,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史记曰:
「公元前年秋,秦发大兵二十五万许,出蜀地而攻楚,两日内连破曾城、新蔡,至都城陈城,围之。
赵始皇帝括问询,不以大军北上伐燕为意,亲率大军七万许南下救楚国。
因兵力之短,故行「围韩救楚」之策。
秦军主将王龁察之,遣将军蒙骜为帅,督骑兵五千并不足两万,会韩军三万北上救韩。
始皇帝括乃使「围点打援」之计,歼韩军三万于韩都新郑城南野外,溃秦军蒙骜所部与谷道之内。
秦韩之师败绩,仅余万人惶惶然逃回楚地。
联军既破,赵军遂续攻韩都新郑,秦军不救,乃破之。韩桓惠王并新郑一百三十余大小世家贵族,悉数迁于邯郸。
韩之国既破,秦军累攻于楚之陈都。
又十日,楚军不敌,乃阴于夜弃城而去。秦军主将王龁察而纵之,欲得之陈城也。
越明日,果得陈城而不费一兵一卒。
乃取陈城赀货大宴兵将于城郊,觥筹交错、通宵达旦。
或曰:此,自长平之后,秦军之首胜耶!
闻者无不落泪而感慨之。
或歌之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主将王龁乃至高台,歃血而誓曰:必灭强赵,以洗其辱哉!
众将士应声而诺。乃收骄矜之心,而众北望焉」
一场庆功宴,成功地为王龁解决了道两个难题:
首先是秦军整体的心态问题。正如前面所言,这已经是长平之战后的第六年了,而在这六年里,秦军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即便是去年对周朝的进攻,最终也是以被赵军逼退结局,秦军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得到的战果,却只有一座小小的宜阳城而已。
这对于秦军上上下下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甚至,尤其对于低级的军士和普通的秦国百姓而言,这些年过得尤其不好。
原因很简单,秦国的耕战体系就决定了,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推动秦国的前进,也只有不断的胜利,底层的秦国百姓才能从胜利的果实中分到一杯羹,才能勉强维持住岌岌可危的生活。
没有胜利,对上层的贵族而言,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不受影响,便只能加深对底层百姓的不断压榨;
摊到底层百姓的头上,那就是在从事繁重的耕种劳动之后,还要被迫参加各种繁重的徭役。
之所以秦军和秦国的百姓还在坚持着,无非就是对秦国的胜利还抱有着希望,对所谓的军功爵制度还抱有着希望。
而这样的一场庆功宴,既是对多次征战无果的一次发泄,更是对全体秦军心中藏着的热切希望的一次肯定。
虽然真正得到赏赐的人并不多,赏赐的东西也并不贵重,但无疑,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老秦人就不会丧失希望,这对于接下来的战斗,是很重要的。
毕竟,接下来要对付的可是赵括啊!
解决了心态问题的同时,王龁也顺带统一了秦军北上收复韩之国对抗赵国的决心。
正如刚刚所说的,受奖的只是秦军一少部分的人,眼看着别人受赏自己没有,心里能是个滋味了?
这时候告诉他们,北上就有另一片天地等着自己,立功受奖不在话下,换了是你,你去不去?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果然,就在庆功宴的第二天,不少的将士就主动请缨要北上伐赵。
只是,凡是一利必有一弊,而王龁私自开展庆功宴的做法,虽说是权宜之计,但不可避免地还是越权了。
尽管在楚军撤离的那个夜里,王龁就已经将自己的计划飞鸽传书给了咸阳的秦王。
但越权就是越权,即便秦王此时不以为意,也总会在不经意间将这口气给出掉。
不过,此时的王龁显然已经顾不得这么许多了。眼见着将士们前来请缨求战,早就等着这一刻的王龁自然无有不允准的。
只是,陈都毕竟是一座大城,更是五年以来秦军好不容易才有的成果,说什么王龁也不能把陈城给丢了。
而将陈城的布防重新梳理,已经是第三天的事情了。
随即,王龁将两万兵力留下固守陈城,率领着剩下的近十八万大军(陈都的进攻,秦军损兵两万有余),浩浩荡荡便杀向了韩之国。
而在楚韩边境之上,蒙骜所率的一万多秦军精锐,也正焦急地等候着王龁主力大军的到来。
相较于其他的秦军,蒙骜和他手底下的一万多秦军精锐,显然更加期盼着能够再战赵军,一雪前耻。
当然,就在秦军准备离开陈城向北面韩之国进发之时,楚军撤离陈都的消息也传到了新郑赵括的耳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