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面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0247、寺庙命案,流云剑,苕面窝,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代陈陶的乐府诗《陇西行》,说的是大唐男儿奋不顾身,誓死横扫匈奴的英勇壮举。无定河边一战,五千精锐之士阵亡,从而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
陈陶所说的这场战争,敌人并不是他笔下的匈奴,而是唐宣宗李忱对吐蕃用兵,平定了秦(今甘肃天水)、原(今甘肃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卫)三州以及原州七关的吐蕃叛乱,稳定了河套地区的局势。
他在诗中借古讽今,并不是要歌颂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提振人们抗击外侮的勇气,而是讽刺朝廷发起的这场战争造成的灾难,表示自己是多么的悲天悯人。
当然,陈陶不过一介腐儒,根本不知道朝廷为什么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国势江河日下的时候,下决心发起这一场保卫边疆的大型战争。
所谓文人误国,说的就是陈陶这类打着悲天悯人旗号的腐儒。
刚好折射出晚唐时期文官集团李党、牛党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专于争权夺利,空谈误国的卑劣伎俩。
在陈陶这种人看来,汉武帝驱逐匈奴开疆拓土,唐宣宗平定吐蕃解除边患根本没有意义,不过是为了炫耀个人的文治武功,劳民丧财而已。
陈陶这种人眼中没有国家和民族利益,他们自我标榜心怀天下黎民,自己才是救世主。
这种人没有中进士,始终不为朝廷所用,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无定河,真名叫桑干河。
桑干河主流恢河发源于宁武县的管涔山分水岭,源子河发源于山西左云卫靠近长城的截口山,两河在朔州马邑城会合后始称桑干河。
因为桑干河经常在洪水泛滥的时候改变河道,导致河床“居无定所”,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无定河。
马邑城就在桑干河边上,熊储带领众人是两天前赶到这里的。
熊储一路上快马加鞭赶过来,并不是无缘无故,自然有深层次的原因。
马邑城又叫“城上城”,是洪武三年在古城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只有原来的一半大小。
马邑城砖券四门,城高三丈六尺,堞高六尺,共四丈二尺。顶阔四丈,脚阔八丈,周围一千二百丈,堞口三千一百三十五。池深三丈五尺,阔一十二丈。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合计一千六百八十丈。
有四座瓮城,一十二座敌楼,门楼四座,角楼四座,铺楼二十四座,烟墩四座。四门中,东曰“文德”,西曰“武定”,南曰“承恩”,北曰“镇塞”,外连吊桥,各树危楼。
马邑城是记录华夏民族面反击边境外敌,结束“和亲政策”屈辱历史的名城。
汉武帝刘彻三打匈奴,首战失利就是著名的“马邑之围”。
其实也不是谋略不好,而是计划不够严谨,将领机械呆板,军队的灵活性和执行力都不够,所以倡导这次谋划的王恢被杀,李广永远不能封侯也是理所当然。
经过这一次教训,汉武帝终于决定培养自己的年轻将领,这样才能如臂使指,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于是有了卫青第二次北伐匈奴而定朔方。
第三次就是卫青、霍去病双将齐出,率领骑兵二十四万,步卒十余万,分兵两路力一击。
霍去病横扫匈奴王庭,俘虏匈奴首领、将官八十多人,左贤王孤身逃命,最后封狼居胥,功标千古,策源地就是马邑城。
熊储并不是文人骚客,他来到马邑城并不是为了凭吊古战场,也没有准备感怀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
他所听到的这些内容,都是一个人在喝酒的时候告诉他的。
张承宗,一个武将世家的大少爷,今年十七岁。
张承宗之所以要讲马邑城和朔州城的历史,当然也不是要缅怀先烈,而是痛恨文官集团的迫害,为自己的父亲抱打不平。
霍连山带着樊涛、杨虎在前面开路,结果在马邑城南山口碰到一群人,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了上来。
其中一个白袍小将,胯下一匹大白马,手中一杆镔铁长枪,纵马而出单挑霍连山。
霍连山初学青龙偃月刀,而且是第一次在马背上作战,加上对方人多势众,所以双方一接触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幸亏熊开山带领段鹏、司马承紧接着赶上来,看见霍连山左支右拙,狼狈不堪,熊开山催马上前把霍连山换了下来。
没想到白袍小将竟然能够硬接熊开山两锤不分胜负,随后赶到的熊储大感惊奇,所以赶紧上来分开了两个人。
这个白袍小将就是张承宗,是朔州守备张英千总的儿子。
张英千总镇守朔州城,张承宗在马邑老家养马练武,平时利用盐铁物品,和北面的鞑靼马贩子做一些马匹交易,所以老张家的马场常年有四百多匹塞外好马。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浪费时间,熊储他们从凤凰村出来就紧急北上,五天时间赶到了代州的崞县(今原平),然后来到马邑城。
熊储之所以如此着急,还是因为此前在洪洞县发生了意外造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