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六十二章:高风亮节李原德,皇兄何故造反?,月麒麟,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夜,寒梅落雪,瑞兆丰年。
京城最特色的建筑特征莫过于胡同,各式各样的胡同,依坊筑巷,横七竖八的聚集在一起,成为印烙在几代人心中的记忆。
胡同多,门道也多,早两年的时候,京城流行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说法,但是到了这两年,在东城购置宅院的贵人们,也多了起来。
当然,主要是文臣居多,像是真正的贵人,世代传承的勋贵外戚之家,当然还是住在西城。
至于原因,其实也简单。
因为土木堡一役,朝廷新晋提拔上来的,都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官员,还有不少是从地方拔擢的,他们年资没有那么久,刚到京城也不敢出风头,于是,只能购置一些小一点的宅院。
但是老大人们舒服久了,小门小户的感觉拘束的紧,再加上,东城虽然没有真正的贵人,但是却有一尊大神,提督东厂的舒良公公的外宅。
这位虽是宦官,地位却不可小觑,哪怕有王振的殷鉴在前,趋炎附势者也总是有的,哪怕不走的太素照面打声招呼,日后万一跟东厂打交道,也能有几分薄面。
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稠密但狭小的东城胡同,开始渐渐出现了官宦之家。
刚开始是七八品的小官,等到了后来,慢慢的也多了五六品,甚至是三四品的大员,最显著的代表人物,就是内阁的李实大人和礼部的李贤大人。
这二位擢升的速度都很快,未发迹的时候就住在东城,后来成了朝廷重臣,东城也不似往常一样只有商贾之辈。
于是,两位老大人就干脆没有挪动,只是将左右的连房购置下来,翻修后拓宽了不少,作为宅邸。
此刻,上书“李府”的宅子上,挂着几个大红的灯笼,映照着地上的白雪,煞是好看。
一顶暖轿悠悠的停了下来,随后,一个身着锦袍的老者下了轿子,抬头望着李府的牌子,轻轻的叹了口气。
李府的门前,早有管家在迎候着,见到轿子在门前停下,立刻迎了上来,道。
“见过老大人,我家老爷已在府中等候,请老大人随小的进府。”
锦袍老者点了点头,安步当车的走进了府门。
过了外堂,隔着远远的,便见到李贤迎了出来,于是,二人同时加快脚步,在院中站定,相互拱手一礼。
李贤道“明日便是廷议太子府属官之事,当此紧要之际,用明兄何必分神来老夫府中,实在让老夫心中不安啊。”
朱鉴,字用明,号简斋。
不错,趁着夜色轻车简从来到李府的,正是最近风头最盛的内阁大学士朱鉴。
此刻的朱鉴,少了几分在朝廷上的刚硬,多了几分温润,再度拱了拱手,叹道。
“原德有此心,老夫却不能不来,今日之事,委屈原德了。”
李贤苦笑一声,却也未在多言,只道“外间寒凉,还请用明兄随老夫入厅中一叙。”
于是,二人进了花厅当中,各自落座,一盏香茗摆在面前,淡淡的茶香缭绕,二人皆是有些沉默。
片刻之后,朱鉴率先开口,道“原德,今日之事,是老夫对你不起,原本,只想让你以冬至大节的仪注为引子,顺势提起东宫之事,可谁料到,俞仕朝那个老家伙突然冒了出来,结果……唉……”
自从那天晚上,和焦敬,任礼等人不欢而散之后,朱鉴虽然不想承认,但还是不得不说,任礼说的是对的。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局势越来越朝着对于他们不利的方向发展。
内阁当中,俞士悦不再一味的持激烈的对抗态度,朝中的舆论风向开始隐约发生转变,宫中皇后诞下的是皇女而非皇子,他们最后的期盼,襄王也被岷王给两杖打回了府邸养伤。
除了宫中皇女的事情,非人力可以控制外,诸多迹象,都显示出,天子已经起了疑心,并且还是着手开始反制。
别的不说,襄王事件,十有便是天子的手笔。
这显然是个坏消息!
对于朱鉴等人来说,想要推动太子府备置属官,天子是绕不过去的坎,一旦奏疏递上去,就得有把握让天子不会否决,不然的话,再多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而他们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天子抗拒薄待太上皇的态度,在朝堂上展露出来。
如此一来,礼法便会成为他们的武器,让天子在太子一事上必须让步以显示自己对太上皇的尊重。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太难找了。
原本襄王是最合适的,但是,岷王一出面,襄王别说上奏了,到现在伤还没养好。
所以,朱鉴只能找到了李贤。
说来,这件事情还得感谢成国公府的小公爷朱仪,太上皇不在京中的这段时间,若非是他四处奔走,朱鉴就算是想要找人帮忙,一时也难打开局面。
李贤曾受太上皇重用,如今又是礼部侍郎,让他出面,正好合适。
何况,冬至大节的仪注,礼部之所以拖到现在,也是因为对该如何对待太上皇而争论不休。
大宗伯胡濙不管事,王一宁偏向保守,既不想违反礼法,又不敢得罪天子,犹犹豫豫的一直拖着。
于是,在朱仪的牵线下,通过袁彬征得了太上皇的同意之后,朱鉴便找上了李贤。
按照最开始的打算,李贤要做的,只是以礼部的名义,呈上冬至大节的仪注,这样一来,无论天子同不同意,其实都有能够应对的办法。
天子若是不情愿,那么便可搬出礼法,借此事让群臣明白,天子对太上皇的抗拒之心,进而争取东宫属官。
如果天子答应下来,也不是坏事。
一则之后朝拜太上皇更加名正言顺,二则,天子既然做出了让步,那么再提出东宫属官之事,天子否决的话,朝堂舆论也势必会有所不利。
当然,理论上来说,前者是最佳状态,因为冬至大节,的确有礼法仪典可以辩一辩。
但是后者的话,天子若是豁出去面子不要定要否决,那么朱鉴等人也只能接受。
毕竟,太子出阁前番已经过了朝议,天子若搬出这个理由,也难反驳。
不过,终归是有希望的。
真的走到了那一步,哪怕是最坏的结果,也可为下次重提东宫属官做好铺垫。
在这种盘算之下,李贤所要承担的风险,其实并不算大。
毕竟,冬至大节的仪注虽然有冒犯天子的风险,但毕竟是礼部部议出来的,得了大宗伯胡濙首肯的。
所以,李贤哪怕当这个呈递的人,也不会太被苛责,相反的,他主动担下了这个苦差事,还能得一番勇于担当的赞誉。
若天子否了,他更是能因为劝谏天子,而博得一个好名声。
至于之后,李贤就可以功成身退,真正提起东宫之事的风险,由朱鉴自己来担。
可谁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
前面虽然有些许的意外,但是总归都还在预料之内,直到俞士悦站了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