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老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十七章 城市是有光的,咸鱼进化中,十里老贼,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电冰箱理论”,就是找不到证据。
电影中无论江亚杀了多少人,干了多少坏事,始终没有证据,甚至大大方方走到警察面前自首,警察都没能把他怎么样。
这样的设定非常“刻意”。
当然这样的设定对于犯罪电影来说,是刻意为之的,也是常态,包括《七宗罪》也是这样,电影中方木和米楠他们死活找不到江亚的犯罪证据,就是在于此,使其成为推导片的动力。
要不然你说如果江亚这在第一次犯罪的时候就让警察有了充足的证据,那电影还拍个什么?毕竟凶手在第一章回的时候就已经被抓到了,甚至连主角方木都不用出场了。
所以说,这样的设定,是为了追求情绪铺陈而来的牺牲。
就像方木,为着某种理想,甘愿把自己耗尽,最后却发现,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付出一切后所得到的,不过是用失去换来的,并且在这场交换中,还搭进去了自己。
但没有办法,因为他是警察。
回到《笑傲江湖》任我行的那句话,对比下来颇有感触,或许这个城市,已经沿着“城市之光”的逻辑而演变成罪恶之城,我们还会相信,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这个城市中的深层逻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因为连任我行这样的人物都不敢说江湖可以沿着他的规则发展,更不要说一名为了“暴力私欲”而妄图左右城市的连环杀手了。
要证明这一点,就必须要深入黑暗,而信仰暴力的人,最终也会栽在暴力面前。
所以,方木变成了“城市之光”。
“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这句话,出自著名犯罪电影《七宗罪》,在这部黑暗且暴力的电影中,以布拉德·皮特的一声枪响而结束,电影是悲观的,但还有摩根·弗里曼这句话,但他后面话却是:“我只相信后半句”。
“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只相信后半句。”
其实就是导演大卫·芬奇通过演员摩根·弗里曼之口告诉观众,在一片泥淖的世界里,人都惨成那样了,他还是相信正义的存在。
天才有时候,并不会死于万众敬仰,也许会死于寂寞;罪犯有时候,并不会死于道德惩罚,也许会死于力竭。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后半段,回想起之前方木与江亚在审讯室里的对赌,我们可以发现,是方木输了,他变成了“城市之光”。
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不是《七宗罪》。
《七宗罪》中由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主角用暴怒的代价,完成了罪犯七宗罪的拼图,牺牲了自己的同时用一种坠入黑暗的方式毅然而然的处决了罪犯,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主角方木以警察的名义,甚至说以个人的名义,用“输了”的方式把江亚绳之以法。
这样的“输了”在方木看来,是值得的。
就像《灌篮高手》中,无敌的流川枫遇到了泽北荣治,被击败到摔到地上时候,嘴角却露出了整部漫画里的唯一一次笑容。
那是向着新目标奋斗的笑容和眼神!!这种笑容只有天才才拥有吧!
方木是幸运的,《心理罪》系列的作者雷米曾经说过,《城市之光》是方木的最后一本小说,他也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中,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一个可以让自己甘心付出生命的对手,用程序上的正义,来终结的暴力,此生无憾。
电影终究是一部邪不胜正的作品。
在原著小说的结尾,有着这样一段话:
“人们似乎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不管这个城市曾经多么罪孽深重,总有人肯以宽恕和牺牲去挽回它的清明宁静。在人人变成凶器的当下,方木这个名字成为一段传奇。它代表先卸下的盔甲,先露出的笑容,先伸出的双手。”
无论是在这部小说中,还是在穆青手中的剧本中,都呈现了这样的故事——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理性和正义,才是这个城市真正需要的一缕强光。
“暴力固然强大,然而,更强大,是勇气和彼此的原谅,在他离开的日子里,温暖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普照整个城市。”
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这就是这个《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城市,这个世界,就是“有人的江湖”,它不会沿着任何不道德者的负面事件而发展,也不会沿着借用大众负面情绪而肆意杀戮的犯罪分子的规则而演变成暴力之城。
所谓的犯罪分子,并不是横行无忌但却深谙江湖之道的任我行,只不过是想要让世界演变成自己的天下,最终却玉石俱焚的东方不败。
在希腊神话大名鼎鼎的“潘多拉魔盒”故事里,潘多拉打开了魔盒,释放出了一百零八种邪恶,从那时起,灾难日日夜夜、处处为害人类,使人类受苦,然而盒子的最底部,是一个叫做“希望”的天使,大家只是看到了邪恶的肆虐,希望只是不易被人发现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