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俍0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6章 子孙满堂的连楼,盘龙族,北俍01,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走进大门正面是一道六尺见方的影壁墙,墙上是一幅阴刻八角太阳花图画,四周有很多花纹围绕。左转通过屏门进入外院,外院宽一丈有余,长约五丈,地上铺着青石板。东房由六根大圆柱支撑二楼的游廊和屋顶,一楼和二楼都有六尺有余的游廊。
东房的一层墙面是青石砌成,共八间房,是獒龙的专用房间。
通往二层楼梯修建一层游廊的西头,二层均为木结构,共有四间蒸笼屋,游廊的南头与西边的游廊连接主楼。
外院的中间有一个一丈宽的月亮门连接内院,两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确为年轻龙妹龙兄相亲提供得天独厚的独立场所。
通过月亮门,也叫“二门”,是一个宽敞的内院,同样也都是大青石块铺地。
唐北师站在内院中央向大家介绍:“连楼是参照三进四合院的格局修建的,原四合院分倒座房、东西厢房、正房和后罩房。而盘龙峒的叫法是东楼、南楼、北楼、祭堂和后房。连楼主要居住全部在南楼,建筑面积宽为三丈,长为十三丈,从外院一直连接至后房,东房为二层建筑,南楼均为三层建筑,楼梯设置在二门南侧和祭堂南墙外。”
沈龙兄端着热腾腾的茶水向大家走来:“大家喝茶!”。
大家一一接过茶水,围坐在院中的石凳上。
唐北师继续介绍:“整个内院宽三丈,长六丈,是全家活动最频繁的休闲场所。”他指着北边的木楼:“这是北楼,是另一住户的南楼,这就是‘四合连楼’与普通四合院区别最大之处。我们盘龙族来自北方,总是念念不忘故土的习俗,但居住又受地形、气候、人丁等的限制,所以就采取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做法,设计这种独特的‘四合连楼’。”他指着北楼下的一扇大门:“四合连楼都是相互贯通的,每户南楼中间都要建造宽六尺,高八尺的大门,通常叫‘连门’,连门安装两扇大门,关与不关由住户自己决定,大致情况下都是敞开的。连门的作用主要用于防火和方便联络,一旦盘龙峒发生变故,全峒的连楼就会连成一片。”
南楼的正中也修建一个与北楼一样的大门,连通南边的住户,也叫南连门。
整个南楼的建筑要比东房高大得多,由十几根大圆柱支撑南楼的内框,每层楼都设有游廊,宽度要比东房的宽出一尺有余,木楼的建筑与聚龙阁颇为相似,只是形状有所不同而已。屋面、剪边、出檐、正脊、吻边、垂脊、戗脊、山花和屋檐上装饰和用料也与聚龙阁如出一辙。但一楼的结构与聚龙阁有很大的区别;南连门两边各修建三级石阶连接游廊,似乎比二楼的游廊要宽出许多,在游廊后各修建一排石屋,石屋各有一个近五尺石门,但没有门板,门口两边一人高的地方各有两个丈余长、两尺宽窗户。唐北师没有介绍石屋,大家就不便过问。
“每户住多少人?”梁宇辰问道。
“最少三十人,多则四十好几人。”唐北师指着南楼:“整个南楼拥有整整二十间房舍,不算东房、祭堂和后房,每间房屋在两丈至三丈见方之间,按照最低两丈见方的条件,居住三十五人左右最适宜。”
“一户住这么多人!”大家惊奇地叫起来。
“对呀!盘龙峒最少都是五代同堂,最多的是七代,甚至八代同堂,所以每家才这么多人。”黄天公补充道:“盘龙族是一个特别注重宗氏的族群,从不分家,成婚不一定住男方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家都可以住。其实盘龙峒本来就是一家,所以大家平时不分彼此,喜欢串门。吃饭的时候是最热闹的,只要从北头走到南头肚子就要撑爆了。”
“哈哈哈!”大家开心地笑了起来。
“住……住了那么多人,怎么大熊都没看见一个呀?”大熊又在冒傻话了。..
“你这个傻大熊!”黄天公看着大熊笑道:“都知道你们是修行期间,峒里的人有意回避了。”
“哦!大熊又忘了。”大熊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大家随着唐北师走到内院的西头,西头是每户最重要的场所,叫祭堂,祭堂的功能很多;每天拜祭始祖是盘龙族几千年的历史习惯,每日辰时全峒统一为始祖祭拜上香,所以祭堂是全户最大的房子。祭堂又叫堂屋,是迎接客人和交谈的场所,但禁止打闹和胡言乱语。
踏上三级石阶,眼前一间宽阔的堂屋,约四丈见方。西头正中一尊约一丈来高的盘王石雕,面容、神态与祭龙坛的一样,石雕前一排青石香炉,地上一排整齐的蒲团摆放在透着亮光的青石板上。房屋两边摆放着三排长条靠椅,椅子前摆放着长长的矮木桌,摆放一些茶具,椅背全部向着盘王石雕相反的方向,背对始祖是一种不尊、不敬受众人谴责的行为。祭堂有两个侧面,是通往南楼和后房的通道,也是退出祭堂的出口。离开祭堂不能背对始祖,大都走侧门,如果实在要走正门,必须后退出去。
从祭堂北侧门绕过就是后房,后房是全家饮食的所在,也叫庖房。紧靠祭堂后墙是宽约八尺的长条天井,地势比庖房要低一些。庖房分三间,南边是伙房、北边是柴房、中间是宽敞的餐堂,约有两丈多宽、三丈长,中间一张约两丈长、六尺宽大长桌,四周摆着长条凳,看来,盘龙峒的峒民连吃饭都不愿分桌。餐堂的正中开着一扇约五尺宽的门,是通往后街的大门,也叫后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