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9 太守长史两不负,三国之最风流,赵子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荀贞来到长沙后几乎足不出后宅,很少与郡府的吏员们照面,知道荀贞真实身份的郡吏不多,桓阶是其中之一。
桓阶是长沙临湘本地人,少小知名,很早就出仕郡县,孙坚来长沙上任时他便已是郡功曹了。桓阶虽是士人,但与俗儒不同,慧眼识人、有义直之节,并不因为孙坚门第低微而便轻视孙坚,反而积极地配合孙坚,孙坚讨定长沙区星、击平桂阳与零陵叛军,其中皆有桓阶之功。
桓阶积极配合,孙坚当然投桃报李,也很看重桓阶,到今年十月,也即这个月,孙坚到长沙就满够一年,可以由守转为真,可以举荐孝廉了,今年的孝廉名单里,排在第一的就是桓阶。
孝廉的名单一上去,那么桓阶就不单是孙坚的属吏,而且是孙坚的“门生”了,两人的关系也由此便不与寻常的长吏、下吏的关系相同,以是之故,桓阶得以知晓荀贞的真实身份。
看见荀贞也在,桓阶先向孙坚行礼,继又向荀贞行礼。
荀贞含笑还礼。
孙坚说道:“伯绪,你来的正好!我正有几件事交代你去办。”
桓阶应道:“请明公示下。”
孙坚把适才那几个士人的事情一一告之於他,吩咐说道:“就这么几件事,你今天就拣选曹吏,及早办好。”
桓阶应诺。
孙坚问道:“你适才步履匆匆,可是府中有何事体?”
桓阶眉带忧色,说道:“府中一切安好,……只是从洛阳传来了两个消息。”
“什么消息?”
“一个是青徐黄巾复起,寇掠郡县。”
荀贞、孙坚对视一眼,两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平时关心军事,对国家各地的反乱均很了解,更都曾参与平定中平元年的黄巾之乱,对青徐黄巾的情况更是清楚。
中平元年时,青、徐虽也起了黄巾,响应张角,但声势没有冀州、豫州那么大,甚至连荆州南阳也有不如,所以皇甫嵩、朱俊都没有带兵去击,主要只凭青、徐的州郡兵就将之平定了。
但,这不是说太平道在青、徐的影响力不行。
事实上,太平道在青徐的影响力、凝聚力是很强的,不逊於冀、豫,张角所传之太平道最早便是起源自青徐地域的琅琊郡,太平道在这里的影响力、凝聚力又怎么可能会不强?
不但有影响力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冀、豫,青、徐实际上更具有起事的民众基础,因为一方面青、徐地方的民风素来劲悍轻剽,本朝建国以来,青徐地方一直反乱不断,另一方面,远的不说,只今天子登基之后,青、徐这块地方就灾害不断,或海侵,或旱涝,或蝗灾,而朝廷因为府库空虚,多数时无法给以赈济,这就使得青、徐流民众多,怀怨望者极众。
一方面是民风剽悍,一方面是怀怨望者极众,这就好比是个火堆,一点即燃,再加上太平道的领导和组织,那么点燃这个火堆的火星也有了,按理说,青徐黄巾起事的声势应该很大,可为什么在中平元年时,青徐黄巾起事的规模却不及豫、冀,亦不如荆州南阳?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起事前,青州济南太平道的渠帅唐周叛变了,他向朝廷告密了,这么一来,青徐地区的太平道组织一下子就被破坏掉了,起义还没开始前,青徐的太平道渠帅就大多被州郡捕拿、杀掉了,蛇无头不行,组织一被破坏掉,没有了渠帅们的领导和彼此呼应,太平道在青徐的信众再多,也是一盘散沙,故此当时起义的规模不大。
规模不大对朝廷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在平定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时省了不少功夫,坏处是青、徐地区的太平道底子还在,一时的沉寂不代表永远的沉寂,这个火堆早晚还是会被点燃的,现在就到了喷发的时候了。
青、徐黄巾之名,荀贞这世知道,前世时也知道,曹操麾下赫赫有名的青州兵不就是来自青徐黄巾么?正因为青徐黄巾起事爆发的晚,所以尤其显得引人注目,尤其显得威势惊人,而比起在前边先趟过路、耗费过汉室力量的张角起事,青徐黄巾也因之坚持得时间更长。
冀州有黑山军,冀、凉、司隶交界处有白波军,凉州有王国、韩遂、马腾,幽州有张纯、张举、丘力居,匈奴、乌桓诸族叛乱不断,鲜卑在外虎视眈眈,今年四月豫州汝南亦又起黄巾,如今再又加上了最盛时拥众数十万的青、徐黄巾,而江东之地虽然较为安定,蛮夷、吏民却也是时有反乱,如果说今年以前汉家的天下是风雨飘摇,那么现在就是摇摇欲坠了。
荀贞长叹一声。
桓阶误会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为“虽有平天下之志而却无用武之地”而喟叹,也长叹了一声,说道:“当今国家宦者当权,奸佞充之於内,不能选用贤能,黄钟毁弃,如荀君者,文武兼资、世之人杰,而却竟因为忠义而被通捕,实在可恨可叹!”
孙坚亦喟然长叹,对荀贞说道:“卿之才,我素知也。设如国家能选贤用能,任信忠臣,以卿之能,付卿五千众足能横行青、徐,击贼定乱!”
荀贞本只是感叹汉室将亡,并无这等意思,但听了桓阶、孙坚这么说,却也不能说他根本就没带兵去击青徐黄巾的意思,只好顺着他俩的话头应了两句,转换话题,问桓阶道:“君适才言从洛阳传来了两件事,不知另一件是什么?”
“京师术者望气,以为洛阳将有兵灾,两宫流血,天子欲厌之,遂虽征四方甲锐,耀兵於平乐观,自称‘无上将军’。”
两宫即皇宫,天子所居的皇宫分为名南、北,共有二宫。厌就是厌胜,用术法或祈祷来制胜妖魔、敌人。耀兵也就是检阅部队。平乐观是洛阳城外一个宫观的名字,前汉时高祖在长安建了一个平乐观,入到本朝,明帝取长安的飞廉和铜马移至洛阳西门外,也建了一个平乐观。
荀贞闻之,顿时惊讶。
他倒不是惊讶天子耀兵,而是惊讶洛阳将有兵灾、两宫将会有流血事件这两件事,却居然能被望气的术士提前看到?
转念一想,他又不惊讶了,当下海内大乱,洛阳虽是都城,却也不是没有遭兵灾的可能,前时不就有贼乱荥阳?荥阳离洛阳便没多远。故此说,被术士侥幸蒙对也不奇怪。
楚国灭亡时,人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余五国灭亡的时候又焉知无有类似的话?只是最后亡秦的的确是楚人,所以这句话才被流传了下来,“洛阳兵灾”之语大约也是如此。
荀贞走神的功夫,孙坚与桓阶针对此事发了几句评论,荀贞忽听到桓阶提到“盖勋”,忙收回思绪,侧耳倾听。
却听桓阶说道:“天子遂召盖勋……。”
荀贞打断他,问道:“盖勋?”
“是啊。”
“可是敦煌盖元固么?”
“正是。”
“他不是在汉阳为太守么?”
盖勋是敦煌人,字元固。
荀贞认识的凉州人不多,除了皇甫嵩、董卓、傅燮之外,盖勋是其中之一。不过与皇甫嵩、董卓不同的是,他没有与盖勋见过面,只是在傅燮的信中听说过此人,——傅燮在任汉阳太守时,盖勋是傅燮的长史,傅燮战没后,盖勋因战功而被擢升,接任了傅燮的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