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国本,大丈夫,投杼,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此长久的国祚,伴随着的肯定是诸多被掩藏在角落里的问题,不要小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在某个时间点集中爆发,足以让一个王朝伤筋动骨。
至于爆发之后,想必会是什么局面,无数次的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了。
“小友刚刚的话似有未尽之意,请指教。”
如今,大晋表面上看似繁花似锦,一片繁荣,但内里到底如何,他这位皇帝是最清楚的。
今日,既然已经把这个话题引了出来,索性就展开说说,他也想听听能说出“民为邦本”这样一句几乎可以定为国策的韩珣,接下来还能说出什么让他振聋发聩的话来。
站在仁宗旁边的王正从皇帝的口中听到了一个敬词,赶忙低下头颅,期间,顺便看了一眼安坐在椅子上的韩珣,将对方的相貌记在脑海中,随即,便不再动弹一分。
“自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各国公室和卿大夫只见,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权夺位和财富争斗,在这些争斗中,民众的向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
韩珣轻飘飘的扫了一眼中年男人,见他态度真诚,不似作假,也就开始侃侃而谈,他继续说道:“为君者,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珣围绕着“民为邦本”这个中心思想,说了很多,而站在一旁的仁宗食指一直有节奏的敲在栏杆上面,听得格外仔细。
此时两人的状态有点像是在内廷中大臣上奏的感觉,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听到如此坦诚的话语的,仁宗也非常的珍惜难得的机会。
“可爱非君,可惧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自战国以来,每逢朝代更替,无不如此。”
韩珣这句话说完,突然听到一声东西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他转头看向一旁,发现是那名面无虚发,一直站立在一旁侍候中年男人的侍从。
“小友,话虽如此,但还是要慎言。”
不怪王正失态,当听到韩珣说出“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这句话的时候,仁宗也是心中一凛,转身回头审视了韩珣一眼。
结合韩珣上述所言,虽然知道他的全意并非完全如此,但总归是一句“大胆至极”的言论,如果被有心人听去,恐怕少不了一番麻烦。
“今日之言,出我之口,入君之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韩珣定定的看了中年男人片刻,随即,一脸平静的说道。
“小友继续吧。”
仁宗没有在意刚刚发生的这个小插曲,示意韩珣继续。
“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安宁,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的,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知道,百姓既是国家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命脉。”
“最后一个问题,想必这个问题,黄居士也清楚。”
韩珣拿起放在炭火上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轻饮一口,缓解了一下口干的感觉,继续说道:“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在一个王朝中末期无法避免的问题。
农民大多守着自己的几亩天地,靠天吃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天灾就可能让庄稼颗粒无收,面对随之而来的赋税,百姓没有办法,只能把自己的田地卖掉来应付各样的赋税。
当土地被卖出去,农民也就变成了佃户,田地的收成从此与他们再无关系,他们要做的就是种地,这样一个巨大的问题无可避免的会随着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而渐渐的凸显出来。
一个国家的土地是固定的,当越来越多的土地和人集中在地主手中,长此以往,国家的赋税会越来越少,直至入不敷出,进而延伸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基本代表了一个王朝即将走到末路。
“土地兼并在大晋不知从何时开始,好像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称的规矩,永和五年,仁宗皇帝也曾就此问题和众臣讨论过,并最终压下所有争议,决定重新丈量土地。”
“可是,政令一出,便受到了无数的阻力,几乎是寸步难进,三个月后,无奈,只好草草收场。”
韩珣说的这个问题,当年他还是一位皇子的时候,就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登上大位之后,他也是如此按部就班的规划的,期冀着在他手中大晋开启盛世,但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力有穷时。
即使身为一国之君,也并不是你想就一定实现的。
“土地就等同仕族的利益,动上层人的利益,就如同夺他们的性命,因此,你所说的结果并不意外。单单就这个问题来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降低赋税,赋税是什么?钱!归根结底还是在一个‘钱’字。”
“可是近年来,连番的天灾,与西夏的战事等等事情,已经让本就不算充盈的国库捉襟见肘了,如何还能够降低税赋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