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 牧宣州 第22章 水库与学堂,再兴南唐,竹里倌,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锣鼓喧天,彩旗招展。
水眼头水库落成典礼,宣州刺史李从镒、司士参军徐建章、司户参军杜正初、宣城知县侯弘业、宁国知县吴文彦、宣州府文学博士周元基等一干要员,尽数到场,周边数十村落绅士乡老、有头有脸人物皆来观礼。
以李丛益看来,这水眼头水库毫不起眼。粗粗观之,坝高不过5米;以泄水道高度来看,日常蓄水最深不过4米。但于当代人来说,这的确是相当震撼了。
为了便于标准化建坝,李丛益要求大量采用青砖代替巨石。按李丛益的解释,这类重力式大坝,停靠大坝自身重力拦水,核心是防渗漏,巨石与大坝安全并无关系。不过沈德水据理力争,巨石开采运输不易,但这农闲时间,有的是人可雇,而且由于宣州建筑提供三餐,每日工钱百文,四里八乡过来找活干的壮劳力一抓一大把。沈德水列出了巨石和青砖石灰的成本比较后,李丛益也不得不表示,一切按专家意见来。
现在看到坝体后,李丛益也意识到,巨石更有视觉效果。那些表面粗糙、形体不一的巨石,嵌在坝体里,给人强烈的安全感。
沈德水在前带路,为一众官员介绍水库情况。
“此处共设有6个通水孔,遇枯水季用水,即可着人视水位下降逐次打开通水孔。通水孔以条石凿孔而成,水于石孔内流动,决计不伤坝体分毫。通水孔以木塞之,靠水压自动紧实。”
“通水孔连坝外干渠,此干渠长约八里,共设有五处活动水闸,连接主要支渠约有十余条。预计仅今年便可增加水田三十余亩,远景估算可增加水田约百亩。”
“坝体右侧为泻水孔,丰水时期,多余水便从此处排出。泻水孔外,建有水车,水自高处冲出,激动叶片旋转以为动力,用以舂米。”
“不计干渠支渠,仅以此水库论,约耗万余人工(日),加上其他物资开销,成本约三千余两。”
不管各自如何心思,听完沈德水介绍,众人无不一顿谀辞,朝江国公疯狂输出。
眼见吉时已到,于是典礼开始。宣州府文学博士周元基乃门坑人,正是本地人士,也是早早定好由他来做典礼致辞。周博士一篇骈文,大家便连连叫好。然后是许士鸣代表宣州建设、侯弘业代表宣城县作致辞,最后是众位官员剪彩。
剪彩完毕,在炮竹鞭炮声中,便听围观众人欢呼起来。原来沈德水早已算好时间,命中适时挖开建坝前堵住的溪流,此时白花花的溪水奔流而下,便融入水库。
中午用完饭,宁国知县吴文彦便迫不及待地要向李丛益单独汇报。
老实说,当宁国知县吴文彦请示要来参加水眼头水库的落成典礼时,李丛益是比较吃惊的。这个时代信息之滞后,令人发指。虽然坑口村在宣城西南,离宁国县要更近,但在消息不便的现下,宁国知县也只有主动关注并差人打听,才能知道水库落成典礼这样的信息。而能够关注其他县境内的事情并投入精力的,李丛益觉得这水平应当不差。
宁国知县愿意主动贴上来,李丛益当然不会拒之门外。不过,李丛益不知道,若非窑闹事件中,李丛益把张洎姨表收拾了一顿,吴文彦便也不会如此热切。
吴文彦请求宣州建设将水库建设运营模式应用于宁国,宁国县全力配合,对于这些李丛益自无不允。但吴文彦讲了真正的来意后,李丛益也觉得头痛。
“属下听窑主言,有朝中大臣言宁国县石灰质地上等,冠盖全国,用于彻砖筑墙尤佳,今年修葺金陵城墙,欲使宁国县上贡精品石灰一万担。”
李丛益眉头一皱,便明白这是有些人的打击报复。石灰一担不过300文,一万担也不到三千两。但金陵要用石灰,最经济的就是从采石(马鞍山)采买,再由长江直抵金陵。而从宁国县往金陵运石灰,则需顺水阳江而下,经宣城、采石再走长江水道至金陵。宁国县城在水阳江上游,只能使小船,这一万担,放到现在也不过五百吨,但以那些二、三吨载重量的小船,怕不得要二三百船次。
而这个传言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若传言为真,而宁国县又未做准备,可能就会错过上贡期限要求,而被问责;但若是宁国县提前准备了,这个传言就可能一直是个传言,那宁国县就被动了。
“前一阵子窑闹事件的窑怎么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