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6章 暨南大学堂,1850再造中华,左茂行,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后世键盘侠们常说清廷废除科举,革了自己的命。实际上,废除科举在全国很受支持,各地督抚落实教育改革也都十分踊跃。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清廷允许地方士绅自办新式学校。学生从学校毕业获得毕业证,视同获得科举功名。这样一来,读书人不必再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只需通过就读新式学校,毕业之后即获得官职。
这对地方士绅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官绅办学,可以获得名声,还能让自家子弟获得官职,何乐而不为呢?
军政府当然不允许士绅获得教育主导权。
在初级、中级教育阶段,士绅不得办学,所有课程都由政府统一制订。在高等教育阶段,士绅可以办学,即民办高校。学生从民办学校毕业,工作并无保障。
暨南大学堂算是公办高校。学生一毕业,就能到黑旗军、军政府、政府控股企业、学校中任职,相当于获得官职。
这样一来,军政府既为大学教育筹到了经费,又能让牢牢掌控教育主导权,总体利大于弊。
在杨炟看来,只要学校风气不受影响,只要教学科研活动得以加速,他并不介意学堂接收富绅的捐款、招收富绅家的子弟。
杨烜问道:“现在学堂里的学生,花高价钱入学的,占比多少?”
何寅不假思索,对道:“大约有四分之一。”
杨烜又问:“富绅的捐款,占学校经费多少?”
何寅略一计算,对道:“至少有三分之二。”
杨烜又问:“这些富绅子弟,每年平均学费多少?”
何寅又盘算片刻,说道:“粗略估计一下,富家子弟每年学费在一千两白银以上。”
杨烜觉得很划算。军政府鼓吹民族主义、集体主义,在调动组织老百姓的同时,也触发了民粹主义思潮。
大学堂接受富绅捐款,让那些富家子弟入学,无疑让很多人感到不公平。何寅身为校长,受到的压力很大。趁杨烜在场,他不由得向杨烜倒了下苦水。
杨烜微微一笑,安慰他道:“老兄无须自责。简单算一算账,便知道我们这样做非常划算。每名富绅子弟入学,按三年计算,大致要缴三千两白银。
“普通学生凭考试成绩入学,无需缴纳学费,相当于免费入学。可我们军政府哪有这么多钱供养学生呢?只能想办法从富绅身上薅羊毛。
“富绅子弟缴纳高昂学费,平摊到普通学生身上,一个富绅子弟的学费至少可以培养十个普通学生。从长远上看,这是划算的。
“只是我们需要牢记,黑旗军为人民群众而战,军政府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非富绅豪强的利益。富绅子弟进入大学堂,也要事事遵守学堂的规矩,决不能搞半点特殊。”
何寅释然,笑道:“这方面,大元帅可以放心。我们大学堂学风很正,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并不看学生出身。而且,很多富绅子弟也并不是不学无术之徒,很多人比其他学生学习还要刻苦。”
科举制度下,读书是一件极花钱极辛苦的事,不仅要请老师,还要自费赶考,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普通贫民根本无钱读书,一般地主家庭也要花好几代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进士。
军政府在治下普及义务教育。那些天资聪颖,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他们愿意学习,并且通过大学堂的入学考试,皆能免费入学,免费就读。
从这一点看,军政府的教育制度,相比满清至少公平一百倍、进步一百倍。
事实上,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普通学生,都非常珍惜大学堂的学习机会。按照规划,只要学生顺利毕业,皆由大学堂统一安排工作,到黑旗军、军政府、政府控股企业、学校等单位任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满清治下,学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方能做官。但在军政府治下,暨南大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即可做官。
所以,暨南大学堂对学生极富吸引力。学生不分贫富,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