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1章 兵临城下,1850再造中华,左茂行,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烜起兵造反时,选择以两广为根据地。就当时的情势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两广北有五岭,南有海洋,自成一片天地。这样的地形易守难攻,适合孕育新生的割据政权。但再往后,当新生政权发展壮大之后,这样的地形反而不利于扩张。
在晚清以前的历史上,在农业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大背景下,以两广为根据地的割据政权,从来都是偏安一隅,鲜有成就大业者。
晚清之后,国民革命军以广东为根据地,誓师北伐,取得了成功,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那时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东已经建有粤汉铁路、湘桂铁路,可以轻松突破五岭的地理障碍。
对于杨烜来说,这并不具有参考性。没有铁路,灵渠又尚未建成,革命军就不能快速地调动军队、补充军械给养。从两广北上湖南、江西,也就缺乏可行性。
可资参考的,是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40-42年,期间英军动员了25艘战舰、5艘蒸汽舰船、60艘运输船,另有医院船、测量船、侦察船、补给船等。
得益于强大的海上力量,英军从万里之外远征满清,先克广州,然后走海路北上,在厦门、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沿江沿海重镇都有战斗,一路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而英军的总兵力,战争爆发时才四千人左右,战争中增加到七千人。战争末期,为逼迫满清投降,英军增兵至两万人。
越国海陆军总人数已经接近十五万人,远远超过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投入的兵力。除去散布各地的守备兵力外,革命军可动员至少十万人北上作战。
越国海军实力不如英军,却也能够模仿英军,走海路直趋天京。但从福建到天京,需跨越东海、黄海,再溯长江而上,足有数千里水路。
革命军征服越南、台湾,都曾动用海军跨海作战,但实际作战距离不远,都在一千里以内。
这次作战,显然将比征越、征台更为复杂,持续时间更长。为慎重起见,根据杨烜的指示,革命军总司令部提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北伐作战方案:先易后难,先东后西,直至占有东南各省。
革命军北上,主要将遇到三股敌人,根据力量强弱,由高到低为湘军、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军。
太平军遭遇信仰危机,必将发生分化。据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太平军将归顺革命军,最多有三分之一的太平军有可能激烈抵抗太平军。
因此,革命军的主要敌人为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湘军。
江南江北大营弱于湘军,配置在天京以东,将成为革命军的优先打击对象。
北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作战。
第一阶段,从福建北上浙江、江苏,重点打击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至夺取天京为止。
第一阶段作战,称之为东路军作战。以陆军司令陈虹为统帅,由陆军第一步兵师、第四步兵师,海军南洋舰队、陆战队编成,配属炮兵、骑兵、工兵等兵种力量,总兵力约六万人。
杨烜将御驾亲征,随东路军行动。近卫师则负责护卫杨烜,兼任总预备队,约有一万人。
夺取天京后,将进入第二阶段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主力仍为东路军。主要是彻底占领天京,扫清江苏、浙江境内的敌人,将福建、浙江、江苏连成一片。
第三阶段作战,西路军亦将参战。以海军少将罗大纲为统帅,由陆军第三步兵师、海军内江舰队编成,配属炮兵、骑兵、工兵等兵种力量,总兵力约三万五千人。
西路军将在广西桂林集结,溯漓江,通过灵渠转入湘江,进入湖南。
根据灵渠施工进度,西路军至少到55年月方能动身北上。
届时,东路军将从天京发动西征,西路军将从广西北上湖南,最终夺取天京上游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夺取整个东南。
这一次作战,需跨越整个长江以南,战争的强度和烈度将超越革命军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革命军总参谋长冯可钦亲自捉刀,对作战计划进行了大量的推演、修订。
杨烜对这份作战计划总体同意,但要求海军立即派出一支轻型舰队,直抵天京城下。
此举目的不在于夺取天京,而是要激化洪秀全与韦昌辉的矛盾。
历史上,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变极为血腥,天王洪秀全先利用北王韦昌辉,诛杀了东王杨秀清。韦昌辉滥杀无辜,受到翼王石达开的指责,一怒之下杀了石达开的全家。
石达开侥幸逃脱,立即起兵讨伐韦昌辉。韦昌辉丧心病狂,发兵进攻天王府,逼迫洪秀全下诏诛杀石达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