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雪楼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二章 对门冤家,天下寻珍,披雪楼主,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各位!咱们慢慢来,只要你们相信我,我一定认真帮大家看,咱们一起探讨。”
向北寒也跟其他店家照比学样,让店员摆出了一张小桌子,拉出了两把椅子。他是不习惯自己坐着,而交流的对象站着的。
其实,向北寒要坐着,也是为了保证器物的安全性。否则,他更愿意站着与持宝人解释器物的年代和具体信息。
有了向北寒的组织,“古瓷居”门前的一众人很是有序地围成了一圈,抱着自己的宝贝内心地等着。
第一个来到向北寒桌子前的人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手里抱着一只三十几公分,直径二十多公分的青花山水盖罐。向北寒用眼睛一瞄心里就有数了,清三代(古玩行里,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称为“清三代”)的东西。
“向老师!请你帮我看看这件东西到不到康熙。”
男人很是谦虚地问道。
造型秀美,胎体轻薄,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
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桔皮纹。
罐子底部的火石红如晚霞一般淡雅自然。
所谓的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
火石红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看了器型、胎体和釉面后,向北寒又对罐体行的青花山水画片仔细看了几圈。
在确定自己的判断没有问题后,向北寒抬头,冲着持宝人笑着说道:“这位先生!你的这只盖罐确实是清三代的,但不是康熙的,也不是乾隆的,而是雍正的。”
向北寒把罐子的底冲向持宝人,继续说道:“先生!你看着罐子底部的火石红,这是雍正和乾隆时期为分界线,雍正时期以前的瓷器有火石红底,乾隆时期以后瓷器基本就没有火石红底了,都是沙石底。所以在鉴别雍正和乾隆瓷器方面,火石红底的意义就在于此。”
停顿了一下,向北寒又把罐子的画片对着持宝人转了一圈。边转边说道:“咱们确定了不是乾隆本朝的东西后,咱们再看这画片。你看,这凡是清三代青花山水的画片,康熙的山水全相连,雍正的水连山不连,乾隆的是山水都不连。你看这只罐子,水连山不连,就说明了这是一只雍正本朝民窑盖罐。”
盖罐的持有人,对向北寒说的这些听得非常认真。包括四周围观的人也都在静静地聆听着。
也不知道是那位,在人群中冒出了一句,“那向老师!光从画片上区分康熙、雍正,是不是有点草率呀”
没有找说话的人,向北寒一笑,说道:“当然了,我说的这两个鉴定方法只是简单易懂的方法。其他的就需要从青花发色和胎质上面鉴别了。康熙的釉面行里有句话叫‘紧皮亮釉’,器型古拙,胎质也相对厚重一些。雍正的釉面是有那种橘皮褶皱的现象,器型就秀美了一些,胎质也轻薄不少。而到了乾隆年,釉面匀净光润,有微度的波浪釉现象,胎体基本与雍正相同,但画片就繁复了很多了,而且画工也是相当的精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