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3章 因扇而议 (2),史上最强狐仙,仲夏夜姬,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扇面的质量好坏不仅是选材,制作工艺相当关键。同样是白色素面扇,其高下迥然不同,真是判若云泥。在历史上,较有名的有镜面笺等。解放后的“老矾扇面”最为著名,专为高档折扇扇骨配套。其制作精妙,素洁大方,优于引笔、平正牢韧、久用不裂。特别其制法复杂,要经过开料、刮光、切形、上矾、整理、裱制、套刷、折叠、切通、沿边十道工序。
另还有仿古、发笺、绢面等白色素面扇。
特别要提到的三开扇面,专门为“春宫画”扇配制的,可以左右撒开。向左撒,即显“春宫图”,向右撒开,出现的是另一幅画面,用以隐蔽。
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优美,幽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净淡雅,赏心悦目;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谓之“红花绿叶”。折扇的扇骨取材宽广,据《野获编》载:在明代,“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日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为者,称怀袖雅物”。明?文震亨《长物志》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清《杖扇新录》曰:“骨用湘妃、桃丝、乌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
确实,对于扇骨来说,首先是取材,而关键是精工,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流程。如是竹料,还要先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然后进入“打磨”。除竹材外,其余如乌木、牙、骨、角等也需打磨。然后髹漆。这两步主要完成骨子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镶嵌的目的是对骨子的装饰美化。
扇面用工笔彩绘,红日高照,群山起伏,古松盘曲苍翠,群鹤或立或舞,扇骨用细拉花图案衬托扇面。
在打磨中,水磨具有独特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有天成之美的,如湘妃,斑竹等,本身丝纹缕缕,彩纹斑斓,花斑点点,一经水磨,更具晶莹悦目、疏密自趣。而髹漆是对材料不足的弥补。如打磨贵在天趣,则髹漆妙于人工。髹漆早在明代已流行,日趋花样增多。主要有单色漆和斑纹漆。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金星珊瑚漆和细金雨雪满堂,前者以珊瑚红漆作地,洒以薰黄的银箔碎片。后者也是珊瑚红漆作地,而洒金片如雨夹雪。还有波罗漆和各种八宝漆,更有之嵌螺甸等工艺。特别是“漆心玉边”,在大骨中间漆以花色图案、留出骨边作为边框。髹漆主要使扇骨漆光闪烁,既五彩缤纷,又不失文静玉润之雅。雕刻是对扇骨的装饰,首先选图案,题材丰富,无所不取。但做工之精良却是关键。特别是反映雕工之水准的是竹雕,浅刻与深刻,尤其是“留青”。留下竹青为纹,露出竹黄为底,烘托层次,对比色彩。
对不同质地的扇骨,还用镶、嵌、画、烫等手法进行装饰美化。如木骨有嵌有烫、漆骨则有刻有画……。真是变化万千,佳构巧思,妙趣无穷。难怪在明清时期能出现如此之多的制骨驰名者。明《长物志》云:“……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马勋、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
扇骨的形式相对说来较为简单,而其细部如肩、头的变化繁多。扇骨的长、短、多、少、宽、窄及式样决定了扇子的形状。但主要取决于扇肩和扇头的变化和扇骨的数量。扇肩通常在大骨的偏下方,若在中间为对开肩,若偏上称“倒肩”。扇肩也分有肩、无肩。肩头变化多,有排茄、古方、燕尾、玉兰、梅花、如意、竹节……。常见为方形、圆形。大骨,一般分花式和素式两大类。花式以曲折型,素式为平直型区分。两类均有宽窄、长短之分。
折扇的品种甚多,由于使用的对象不同,场合各异,而各取所需。如男式以九五?十六或九五?十八;而女式较小,为七寸?卅……
扇头,亦称“端”。其造型是折扇中最具特色与魅力的。据乾隆《吴县志》载:“马(勋)圆头、李(昭)尖头、柳(玉台)方头、蒋(苏台)沈(少楼)方圆井精、各擅其巧。”而流传至今的扇头形式,可谓琳琅满目、枚不胜举。其实,对扇骨的收藏重视要数苏州。扇骨作为民间工艺品,在苏州不仅流传很多,而且在50、60年代制骨名手云集。特别是文博系统的一批老专家,本身就是工艺美术家与文物鉴定家。在他们手中进出的扇骨均可以“万”来计数。为苏州博物馆征集了一大批成扇、扇骨。同时他们还常将自己家藏的,或刚征集到的,结合馆藏的扇骨、成扇来进行比较,商讨,鉴别。通过切磋琢磨,区别仿造与新创作的,并定期举办一些小型鉴赏会来提高鉴赏水平。甚至举办多次成扇、扇骨展览。将部分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扇头按时代绘成示意图展示。有些专家家藏的扇骨之精,扇头之美,难以言表。讲到扇头的变化无穷,佳构百出,妙趣无比。其发展有一个连续性、继承性,有些扇头虽然为元、明时期的,而在清代民国还在继续使用,仅将扇面换之。特别是仿造,各时代都有,直至今日。
扇钉及其工艺:“画龙点睛”,小小扇钉,对一柄精骨名画扇显得那么的重要,称之谓“扇骨尾部之枢钮工序”。先打眼,贯入牛角钉,再用火烫加帽。而要烫成帽,也不那么容易。一般用“钳烫”和“钻烫”方法,这样不仅钉轴不会脱销,还能有“鼠眼”,俗称“一粒椒”、梅花等多种花式出现。特别是,有些讲究者,为了点缀扇骨,在鼠眼上加上螺盖。还有些为了美化扇头,将一些扇头面积大的,如松枝圆头、花鼓圆头、开肩茄圆头、大圆头、葫芦圆头、正圆头、荸荠圆头(图十七)、琵琶圆头等。在大骨头部外,将一些圆形、环形,菱花形及其他图形的翡翠、白玉、宝石,各色的料器或金、银、铜的薄片镶嵌。然后烫钉。有的在钉梢上加帽钉,通称螺盖。其螺盖和镶嵌物或相映成趣,或画龙点睛,或浑然一体。使扇骨整体色调和谐,明快。特别是一些髹漆,嵌螺甸的扇骨更讲究扇钉的点缀。
其实这东西,是有钱人想怎么奢华怎么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