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帝国危机,历史遗忘的角落,丘山楷,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第二章帝国危机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混战时代结束后,休养生息成为西晋帝国的主题。

司马炎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视生产,鼓励垦荒,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逐步使国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百姓暂时摆脱了战乱之苦。

从280年至289年的十年间内,西晋沃野千里,牛马遍野,家给人足,民和俗静,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

之所以称“太康盛世”,是因为司马炎于280年4月由泰始改元太康。当年曹魏的少年热血皇帝曹髦,以夏少康自许,期望出现“少康中兴”一样的盛世,结果被司马氏宰掉,而在司马氏的统治下反而出现了“太康盛世”,令人唏嘘。同时又说明,在地大物博、人民勤俭的神州,只要国家安,社会稳定,经济也一定差不了,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最明显的是人口的增长。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时,蜀汉提交的户口账册显示,蜀汉国共28万户,94万人。其中军队10万2千人,官吏4万人。6个人就有一个吃皇粮。再扣除老年人和孩子,3个劳动力就得养1个吃财政饭的,难怪刘阿斗投降的这么坚决,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战争给国家经济造成的压力有多大,可以问问当今的普大帝。其余两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据考证,三国末年,吴国人口230万余,魏国443万余,这样,三国共计767万余口。

767万人口是个什么概念?

笔者所在的青岛市,现常住人口已近千万,也就是说,三国末年的总人口,比现在青岛市的人口还少数百万。

战乱猛于虎也!

西晋初年的人口,则达到了1600余万,增长了一倍多。只要经济活跃,国强民富,即使没有三胎政策,人口也能有序增长。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预示着一个自汉以来的强大帝国,将诞生在九州大地。

会么?

某日,一个中年官员低着头从首都洛阳皇宫里出来,眉头紧锁,神情抑郁,边走边若有所思,不小心碰到了宫门外设置的铜驼。此人摇了摇头,指着铜驼叹息:总有一天,我会看到你们卧伏在荆棘中。

此人名索靖,字幼安,敦煌人,出自官宦世家,年少时即有逸群之量,才艺过人,驰名海内,当过地方官雁门太守、酒泉太守,也以荡寇将军之职带兵打过仗,还当过皇帝秘书驸马都尉、尚书郎、散旗常侍,与同乡汜衷、张甝、索紾、索永并称“敦煌五龙”。

索靖还出自书法世家,其奶奶的弟弟,即是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的“草书之祖”张芝。索靖的草书深得张芝之法,其书“遒劲而峻险。遒劲处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峻险处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梁武帝萧衍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轻易推许古人,一次,路过索靖书写的碑石后,竟卧于碑下,朝夕摩掌,如痴如醉,不忍离去。

工作履历丰富的人,往往看问题更有深度。对落笔去向斟酌得当的人,往往目光更精准。偏偏,索靖这两项都占了。他的这一番话,也为后世创设了一个成语--“铜驼荆棘”。

皇宫外的铜驼,将窝伏在一片荆棘中,排除迁都的可能,自然是指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索靖最终也死于自己预言的这种乱世,后叙。

明明是“太康盛世”,却说如此丧气之话,索靖是仕途不顺发牢骚吗?显然不是,因为,他敏锐的看到,西晋帝国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一、西晋帝国始终代表着宗室、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对曹魏覆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结论?比较喜人--曹魏宗室诸王力量过于弱小,才使得司马家族能取而代之。为不重蹈覆辙,得着手改革分封制,加强司马宗室的力量。

司马炎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又不断削弱地方势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这是不仅裁撤了地方军队,连武将的编制都缩编了。一个小郡编制50个排长,能有多少军队?诸王一旦起兵,地方兵如何抵抗?

之后,分封制虽几经改革,但宗室的力量一直在膨胀。司马炎显然忘记了,西汉时有个重大政治事件叫--“七国之乱”。

在官吏使用和任命上,西晋帝国的官二代官三代官N代们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势力之强大,皇权都不敢轻易开罪。

何为士族门阀制度?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一般都有两根柱子,左边一根称为“阀”,右边一根城为“阅”,干什么用的呢?

贴告示用的。但不是贴招领启示之类的告示,而是专门张贴功状的,譬如,这家出了多少个正部级、副部级干部,皇帝给了这家什么什么荣誉等,用来炫耀的。因此,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世族门阀、士族。

中国自古至今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直在变化当中。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选人用人。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印度电影《流浪者》。当然,这里的法官是指国外的大法官,像笔者这样的小法官,只能称为“司法民工”,用司法为民众工作的人,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其他不敢多想,也不能多想。

西周时,按周礼治国。周天子分封天下,社会各阶级分明。你是什么出身,你的儿孙的出身也就是什么,基本不变。由此,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管理,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诸侯权力增大,中央控制力逐渐衰弱,各诸侯国的国君自己出钱养了一批“客卿”、“食客”等国家正式公务员编制之外的各色人材,为自己服务。

战国时,秦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军功爵制”。奴隶、士兵、临时工,只要能立战功,统统能改变身份,直接入国家公务员编制,无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考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宇宙的尽头不是铁岭,而是铁饭碗。不孝有三,无编为大。编制的感召力是无穷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帮打仗不要命的二杆子。这种重赏之下必有不要命二杆子的执政理念,使秦最终灭掉了“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六雄,统一了天下。这,也算是人才激励机制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两汉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任用人才,统治者颇费了一番心机。起先采取的是察举、征辟的办法。西汉时由于崇儒学,故官僚多以儒学经术起家,讲学授徒,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子孙后代承家学,继续做官。

中国第一批豪门贵族起源于何时?

东汉。

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即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造就了第一批贵族豪门,到东汉中叶时,逐渐形成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门士族。

任何一项制度,初衷无论多好,成效无论多棒,施行中若不加修补完善,最终会变味。到东汉后期,察举征辟制度也逐渐曝露出弊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民谣,即是明证。

三国魏初,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同时又为了拉拢士族,对官吏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革。

九品中正制。

所谓中正,即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曹魏政权在州、郡设置中正,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并规定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担任。毕竟,本地人更了解当地民情。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中正评议,具体操作规范是:

1、先评“家世”。即评家庭出身,看每人老爸、爷爷姓甚名谁、官爵等级,有没有Li刚、又又江,本人直系亲属包括姻亲的官爵大小等,明目张胆的先“拼爹”。

2、再评“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概括性评语。

3、然后综合打分,估计得把“家世”和“状”两项得分加权平均,以此来评定品级。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二品实为最高品。但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只是作为推荐任命官员的重要的参考,也几乎是唯一的参考。

九品评定完后,将评定结果报送司徒府复核批准,再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曹魏政权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即,通过立法确定,被评者如果对被评结果不服,不得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只能通过内部行政处理的方式解决。

这点类似于当今我国法律规定,公务员如果对人事争议问题不服,不可申请劳动仲裁,也不可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只能通过向政府内设的人事争议处理机构申诉解决。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运转还算正常,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治国良材。

然而,如前所言,任何一项制度,初衷无论多好,成效无论多棒,施行中若不加修补完善,最终会变味。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其弊端也开始慢慢显露。

由于充当中正者一般都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部是世族门阀,同时二品又有参与推举中正之权,时间一长,门阀世族就几乎完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在中正评议过程中,道德、才能标准逐渐被忽略,家世则几乎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可见,推荐制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是用着用着就走味的制度,它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推荐者的品行。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一旦推荐者本人从“中正”变成“偏歪”,那么选拔人才也就会变成选拔人渣。

士族门阀制度对政治的危害,早在曹魏时期统治者就已产生警觉。曹操杀杨修只因为他老自作聪明?曹操杀孔融只因为他妄议时政不听指挥?图样图森破。杨修,可不是课本里的那个书呆子,其出自著名的士族高门弘农华阴杨氏,爷爷杨赐、老爸杨彪都是帝国军队的总参谋长(太尉),自己本人也是国务院秘书长(丞相府主簿)。孔融更是有孔圣人二十世孙的光环加持。二人被处决,根本原因是曹操对门阀政治势力的打压。

司马炎也不是傻瓜,士族门阀制度对政治的危害,他也慢慢察觉到了,如何减少危害?下诏征用寒族吧。

司马炎几次下诏征用寒族,力图改变寒门下品升迁无路的状况,从而加强中央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但,太晚了。

“国民党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蒋中正。

士族大家们在官场已犹如老树盘根,现实不是下几次诏就能轻易扭转的。

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势力强盛的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

士族门阀制度对高层政治的垄断的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公平选拔人才,才被逐渐打破,武则天更是对士族予以了无情的打压和打击,开通了寒门的上升通道。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力挺科举制度,我亦力挺。

门阀士族拥有政治、经济上的特权,社会生活方面与寒门保持着严格界限,不联姻,甚至不愿共乘车、共坐。

被高门压抑的中下级士族和寒门人士,自感升迁无望。出路?投奔司马宗室诸王公、外戚,有些人,甚至直接投奔了少数民族的豪酋,力图突破门阀限制,取得富贵,实现阶级跨越。

而西晋司马宗室的封王们,则结纳封国内的士族,同时利用寒族急切提升社会地位的心理,引用寒族人士,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逐渐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

别人强干弱枝,你强枝弱干。西晋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越来越虚弱。

二、西晋帝国始终代表了荒淫奢侈的前进方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三国混战时代结束后,西晋帝国的社会各阶级,由极度焦虑、惶恐的状态,转为极度放松。

当过完长期的颠沛流离、刀头舔血的苦日子,休养生息成为主题时,战乱时代受压抑的享乐思想,如被极度压缩的弹簧般瞬间反弹、迸发。

一个人越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欲望,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都会存储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总有一天会强力回弹。

譬如,家庭贫困,靠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的学生们,毕业找到工作后,往往“月光族”居多。上数三代都是农民的国人在境外旅游时,爆发出的惊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同样也令老外目瞪狗呆。

战战兢兢篡完权,如履薄冰完成天下一统的晋武帝司马炎,在骄奢淫逸方面,更是一马当先。

古代灭掉一国,统治者第一要务,应该是统计户口、清点钱粮、澄清吏治和恢复社会治安。西晋大军征服吴国后,司马炎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搜罗美女。我们家族司马家当了数百年的忍者神龟,不就是为了登上至尊这一刻吗?登上至尊之位我还隐忍,那我还折腾个什么劲?司马炎丢掉了隐忍的家训,开始放飞自我。

江南果然盛产美女,一搜搜了近一万。43岁的老马真是: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富而益坚,不坠青春之志。然而,宫女太多,应接不暇,每晚去哪个美女处睡觉?司马炎得了选择困难症。

在投皇帝之所好、从根儿上关心领导方面,谁称第一?当然是自己没根儿的太监。

一个宦官(“太监”一词的而出现是隋唐以后的事)建议司马炎,每日散朝后乘着羊拉的车,遍游宫苑,羊车停在哪个宫门口,就与那位宫女“一夜春宵”。

真堪称金点子猴宝。

一万名美女屯在皇宫,争取被睡权堪称一部升级版的甄嬛传。关键时刻,知识起了作用。一个宫女为了能早日肉搏司马炎,想出一招。

在门窗上插上竹叶,地上洒上盐水。羊喜吃竹叶食盐,走到此门口自然停下来一饱口福,宫女遂出迎御驾……

此宫女若在当今,985大学生物系随便选。

国人不一定都有发明创新的能力,但模仿能力、跟风能力、山寨能力却往往无师自具。其他也想肉搏皇帝的宫女,没几天就摸清了那个动物学专家宫女的路数,于是,西晋后宫户户插竹叶,处处洒盐。

后宫自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晋后宫+晋动物研究所。

皇帝如此,西晋的官僚队伍也淫字当头、不甘落后,纷纷向荒淫奢侈的皇帝学习。太尉何曾一日餐费至少要花费一万钱,还抱怨真真不让吃饭了。

而以当时的购买力,一万钱大约相当于一千个平民百姓一个月的伙食费。

司马炎每次举办宫廷盛宴,请大臣们打牙祭,何曾都不食用御厨们烹制的饭,认为不如自己家做的。司马炎也不恼怒,特许他自带酒水菜肴。这点,倒是比当下某些酒店格局大多了。

何曾的儿子何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日的伙食费是其父的两倍!至于石崇与司马炎舅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在中国已家喻户晓,不再提。

三、西晋帝国始终代表了浮华萎靡文化的至高水平

1二混子躺平哲学的抬头

东汉末年到西晋这几十年,人们突然发现,周围人的思想和言行突然就不一样了,也就是,中国主体文化思想突然发生了一场划时代的巨变。

之前大家都信奉什么?

公元前134年,儒家的董仲舒向西汉朝廷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刘彻考虑后,认为此时的儒家学说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神化了专制王权,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于是下诏准许。

自此,儒术完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百家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此后汉朝士人,皆以尽忠于皇帝、朝廷为理想品格。而到东汉末年,一个鸿儒的死,却直接导致了儒学的衰败,甚至可以说是衰亡。

此人叫杨震,东汉汉安帝时的司徒、太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弘农华阴杨氏,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豪门大家之一。说起杨震的祖上,则不得不提到西楚霸王项羽。

《史记》记载:当年“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称其为“汉高祖”不当,真正的“汉高祖”另有其人,后文有解释)刘邦,派千余人马追项羽至乌江岸边,堂堂西楚霸王,如今身边只剩28骑追随。项羽为证明是天亡他而非战之过,就把28骑分为四队,与汉追兵做了个PK演示。

项羽自己挺戟连挑几员汉将。此时,汉军中一个小军官郎中骑都尉,想从后面偷袭。

郎中骑都尉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其具体职责就是管理宫廷车骑门户和宫中夜间安,说通俗点就是皇宫的物业管理经理,或者说是保安队长。

保安干个维持售楼处秩序、保护沙盘、殴打上访百姓之类的活儿还行,而想干取西楚霸王首级的活儿,难度就大了些。

果然,项羽回头嗷的一嗓子,此保安就吓丢了魂(人马惧惊),向后退去数里。

项羽突围到乌江边时,因无颜渡江见江东父老而自戕。追过来的汉军,争相上前抢夺项羽的尸体,都想取得物证,回去立功。

由于人多尸少(就一个),五个带队军官便将项羽肢解,每人分了一块。那个被项羽喝退的皇宫保安队长就是五人之一,拿到了西楚霸王的半块屁股带大腿。回到汉营后,刘邦说五人追杀项羽有功,各自封侯。

这五个人运气实在好,其实是人家老项自己抹的脖子,他们只不过是干了个分尸的活,却碰到了个大方的老板刘邦,就都给封侯了。再看看西汉初期元老群的出身:萧何、曹参是基层股级干部,陈平是布衣,周勃是个编织养蚕器具的,偶尔在别人丧礼上当个吹箫演奏家挣个三瓜俩枣的,樊哙是个杀狗的,灌婴是个卖丝的小商贩,最后部封侯拜相。也难怪刘邦脸皮厚过城墙,胆子大到吞天,号称流氓皇帝,可还是有一帮子人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因为,他舍得。

建议“舍得酒业”用刘邦来做形象代言人。相比之下,英明神武的西汉飞将军李广碰上了小气的汉武帝,只落得了个“李广难封”的哀叹。

这说明,干工作:一是干得再多再苦也没用,得专拣有亮点的干才行。二是跟对人,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学要饭。跟就跟有利益时能为你力争、关键时刻舍得给你的人。石子是废物、砂子是废物、水泥也是废物烧出来的,但混在一起就是精品混凝土,可见废不废物不重要,跟谁混很重要。

这个干了亮点工作、跟对了混的老板的保安队长叫杨喜,杨队长以半块屁股带大腿获封赤泉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也许这就是“抱大腿”的来历吧。

杨喜的三世孙,是西汉宰相杨敞,杨敞的夫人,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当然,这个女儿,是太史公未被汉武帝割掉男人身上最重要的那块肉之前生的。

杨震,就是杨喜的八世孙。弘农华阴杨氏此后一直是名门望族,后世最有名的男人叫杨坚,隋文帝。最有名的女人,则是武杨氏。武杨氏成名倒不是因为她自己,而是因为她的女儿--武曌,没错,就是则天大圣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宗的女皇帝。

再说杨震之死对儒学衰败的影响。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深受儒学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士人们痛心疾首,纷纷进谏,上书陈词,然而都遭受打击。

汉安帝宠信其奶妈王圣,王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骄横放纵,女儿伯荣也经常出入禁宫,卖官鬻爵。

司徒杨震一代鸿儒,儒生忠君爱国的劲头一上来,数次上疏要求维护朝纲,均未能奏效。反而由此遭受奸佞陷害,被遣归乡里,在半路又被逼服毒自杀。

奸佞们在陕县截住了杨震的灵车,不准运回本籍,并将灵枢露停道旁,一任日晒雨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综]蝴蝶效应

菌行J

解决魔王的我,竟然变成了反派?

飞跃

【GL】第十三使徒

色之羊予沁???( ˙?˙ )???

玉箫吟冰

李冰风

重回那个年代

fengyu

才将白月光追到手,青梅竹马急了

天.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