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南桓温(一),历史遗忘的角落,丘山楷,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第二章南桓温
慕容恪执政前燕期间,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政权有数个,实力最强大的却只有三个,分别是:慕容鲜卑的前燕、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南方汉族人统治的东晋。三国鼎立且互相攻伐,剧情可写一部后三国演义。
时势造英雄,三国中,均各有两个擎天柱似的人物支撑着帝国的大厦。前燕是慕容恪、慕容垂,前秦是氐族人苻坚、汉人王猛,东晋则是一代枭雄桓温和谢安。
桓温,籍贯东晋谯国龙亢,即当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东晋历史上的北伐狂人,超级战将。
史载桓温长的比较有个性:奇骨,碧眼,猬须,面有七星。这种长相,我们先根据中华传统面相学理论为其相个面,再对照其一生际遇,看看是否相符。
1奇骨。关于桓温奇骨的记载,来源于《晋书桓温传》:“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
温峤,出身太原温氏。太原温氏可能不如太原王氏那么出名,但也是士族,政界大佬频出。温峤的叔叔温羡曾任司徒,位列三公。温峤本人的一生就颇具传奇,搭档过刘琨,平定过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始安郡公、开府仪同三司,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却在41岁正值盛年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死了。怎么死的呢?据说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
说是温峤返回武昌,途经一处水滩,叫牛渚矶,当地传说水中有水怪。温峤见水汪汪的一片幽蓝,知道深不可测。人在仕途得意时格外热爱生活,猎奇心理也格外强,温峤就想走进科学,察看一番。水幽蓝至深,黑漆漆的,凑近了点火照明往里瞅可能能看清楚些,可荒郊野外的哪里去找火把?温峤一想,返程时朋友送了几只犀牛角,可以引燃(有钱就是这么任性)。当他拿着点燃的犀牛角凑近往水里瞅时,顿时大惊失色,扔了昂贵的火把,连滚带爬的让随从赶紧扶他上马开路。当夜,温峤高烧不止,第二天醒来跟家人说:昨晚梦到一个怪物愤怒的跟我说,我和你幽明有别,各不相扰,你乱照什么照?!
不久,温峤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这,就是犀照牛渚的典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没事别瞎照,古有温峤,今有冠希,都是例子。
温峤乱照相,把自己照到幽冥界去了,也给自身抹上了一层玄幻奇妙神秘的色彩。他从桓温的奇骨上就判断出桓温此人绝非凡人,那他一定看过一本书。
“以相奇言之,圣人有奇骨体,贤者亦有奇骨”。---《论衡》,汉,王充。
自此之后,奇骨,就成为面相学中判断一个人是凡人还是神人的标准,“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唐,张谓。
2碧眼,浅蓝色或浅绿色的眼睛。白种人中常见,而长在黄种人脸上,就极为罕见了。传说修道有成的人,嗔心尽去时,眼睛才能成为浅蓝色。碧眼方瞳,中脉已通,传说中神仙都是这眼色。方瞳,意指眼珠不动,妄念不起,远离癫梦。桓温碧眼归碧眼,但一定不是方瞳,原因?看后文,他是个老色狼。我们先来看他的其他面相。
3猬须。胡须也能反应一个男人的性格和运势。譬如,有着清疏柔软胡须的人,往往个性善良,性情温和,善于动脑,多具有创作文采,文艺青年较多。而有着粗硬胡须的人,则往往性格刚烈,这样的胡须往往又分为两种:一是有着蓬乱浓密络腮胡的人,性格粗犷,为人单纯刚直,讲义气,因此容易受人利用,当打手的较多;另一种即是所谓的猬须,即口唇上下有着像刺猬一样浓密纯黑胡须的人,往往精神气血旺盛,做事干练,且多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年轻时挫折较多,行至中年,运势强盛而多作为。
4面有七星。根据面相学,面带七星痣的人特点:一是做事相对急躁马虎,总是在不由自主的赶时间,事情很快能完成,但质量难以保证,为此会错过一些晋升的机会,因为不被上级所信任。二是生性仗义善良,身边的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帮忙解决,因此又深受身边人喜欢和拥护。事业总体相对旺盛顺利,但应提防小人。
奇骨,碧眼,猬须,面有七星的桓温,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风格最特异的人。同时,他也是遭受近代软骨病史学家非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
桓温,生于士族横行的年代,也是个官二代,其先祖是曹魏政权的大臣桓范。父亲桓彝,也为重臣,晋元帝“百六掾”之一,苏峻之乱时,由于江播的出卖,而死于苏峻部将韩晃之手。
苏峻之乱是怎么回事?这得先从东晋皇室与世家大族和地方军阀的微妙关系说起。
第一节王与马,共天下
前文已有叙,东晋前期,有拥立之功的琅琊王氏家族,成为南方士族的NO1,控制东晋的朝政。
史称的“王与马共天下”,一般人认为,是指东晋的司马睿与王导、王敦兄弟。其实,这个格局,早在西晋末年即已奠定。
第一组“王与马共天下”,是指洛阳的司马越与宰辅王衍。
自西晋太保王祥以来,琅琊王氏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西晋后期的首席宰辅大臣。在王衍的布局下,其身在首都,王敦在青州,王澄在荆州,王导与司马睿在江东,兄弟四个可谓在东西南北中,控制西晋的党政军民学。在王衍最初的布局中,青州和荆州才是重点,而江南的晋室中兴,则是在意料之外。
第二组“王与马共天下”,才是指建邺(南京)的司马睿与王导。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第一组“王与马共天下”组合司马越、王衍国破身死后,晋室南渡,偏安江左。一起来江南的宗室,可不仅是司马睿一家,而是彭城王、汝南王、南顿王、西阳王一起来的,号称“五马渡江”。
五大宗室来江南,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一打听原来是皇家公干的,地方实力派、南方的士族大家面对这样一群人,可不是都买账。
这时候,王家兄弟的作用就突出出来了。
琅玡王氏,琅玡王司马睿,二者自祖父那一代起即是世交,王氏兄弟自然鼎力支持司马睿。于是,彭城王、汝南王、南顿王、西阳王其他四个司马氏王爷,因不容于南方地方实力派而相继败亡,唯独司马睿,在王氏兄弟的支持下,成功成了江南之主。所以,民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之说。
特别是王导,到江南后,堪称这个流亡政权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主动出谋划策,胡萝卜与大棒并行,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了东晋政权。
司马睿登基那天,甚至激动的拉着王导的手,拍拍龙椅:“老王啊,来来来,咱俩一起坐。”以不怕王导成为隔壁老王的气度,对其丰功伟业表示赞赏和感激。
王导当然没坐龙椅,不过他自然官居宰辅,后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司马睿对王导,不敢以普通臣僚视之,称之为“仲父”。后来的晋成帝给王导下诏,居然带有“惶恐言”、“顿首”等词,历史众权臣中因业绩威望而不是武力使皇帝如此谦恭的,独此一家,再无分店,连诸葛孔明都做不到。
王导坐镇中央,王导的从兄王敦,则在外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掌控东晋长江中上游的部军队,是东晋的第一实力派大军阀。
世家强大,皇族也不得不与之联姻。王敦本人就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世说新语》中的舞阳公主),另外,其他琅琊王氏子弟也均身居东晋要职。直到后来,庾氏家族兴起,才抑制王氏并凌驾于其之上。
权臣势力越来越盛,自认为应该宇宙第一的皇帝自然有点不得劲儿。而王导、王敦兄弟,也逐渐感受到了皇帝的这股不得劲儿。
先是朝中的王导,虽然官越封越大,什么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中书监,可骠骑将军的职位被拿掉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军权。另外,王导慢慢感觉到司马睿对其的疏远,重大决策,不再逢事便征求他的意见。王导聪慧无比,然为人敦厚正直,他明白皇帝的小心思,仍以大局为重,工作中保持常态,不作计较。
接着,东晋中央下了两道命令:一是,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驻军合肥;二是,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驻军淮阴。中央称,这是为了对付北方的石勒。
这两道命令颇耐人寻味。戴渊,喜欢书法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个名字,他字若思,书法界习惯称之为戴若思,张怀瓘《书估》将其书法列入第四等。戴渊祖籍广陵郡,即现在的江苏扬州,属于南方当地的士族。前文写过,司马睿对戴渊的这次任命,还有掌控祖逖北伐军的意图,这次任命,也直接气死了这位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北伐名将。
刘隗,字大连,徐州彭城人,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也算是南方当地的士族。
弄两个坐地户,一个驻合肥、一个驻淮阴,这哪是打石勒?这不是明摆着监视驻守武昌的我王敦吗?戴渊寸功未立就能节制祖逖的北伐军,东晋帝国三大军事集团,刘琨败亡,就剩我和祖逖,你让戴渊掌控另一军事集团,目的何在?
想当年你司马睿,丧家之犬一样来到南方,坐地户江州刺史华轶不听你号令,不是我王敦帮你剿灭叛乱?312年,巴蜀流民杜弢叛乱,不是我王敦和陶侃帮你剿平?怎么,我当这个荆州刺史不够格吗?
王敦愤愤不平。对人事调整,下属有所意见,实属正常,大部分下属忍忍就过去了。然而,所有的隐忍,都是因为实力不允许,实力允许,谁还能忍?要不就炒了上司另谋高就,要不就另起炉灶自己干,要不就直接取而代之。司马睿低估了王敦的实力,也高估了王敦的忍耐度。
王敦与王导不同,按现代心理学气质类型分类,王导属于粘液质(林冲)或多血质(燕青、吴用)人格,而王敦的人格?胆汁质(秦明、李逵)。
1仗义正直。
西晋元康九年,即299年,丑女皇后贾南风废太子司马遹,迁往许昌,并下令不许任何太子宫的官属送行。可偏偏有几个仗义的硬骨头,冒着杀头的危险也去送,这几个硬骨头就是:
太子舍人王敦、太子冼马江统(前面讲过的《徙戎论》的作者)、太子冼马潘滔、太子舍人杜蕤(字也是子美,与杜甫的一样,都称杜子美)等。
同样是干办公室的,面对领导的失势,一个在民主生活会上大骂提拔自己的领导,另一个冒着被处分的危险陪着领导出席最后的接见,前者最后到了总GH,后者最后官至尚书令、行政CEO。
有时,好的品格会赢得所有人的欣赏,包括你的对手。因为,对美好的东西的欣赏和向往,也是人的本性之一。
2自大自负。
王敦的形象可借由《世说新语》丰满于大众的眼中。《世说新语》,魏晋的故事会,第九门《品藻》共记载了88则故事,对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外貌、风度、气质等进行了对比性的品味。对王敦,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晋四大门阀之颍川庾氏的庾亮(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曾问王敦,他的四位好友分别是谁。
王敦,一一列举后,不忘带一句“其中王澄最差。”王澄,比王敦小3岁,王敦的族弟,后来也死于王敦之手。
庾亮接着话头问:那谁最优秀?
王敦回答:自有人。
庾亮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到底是谁啊?
王敦有些不耐烦:自有公论!
庾亮要是再问,估计王敦会喷出一句“你他妈智障啊,就是老子我啊”。
3不拘小节。
王敦刚当上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的时候,第一次在襄城公主府中如厕,见厕所门口放了个箱子,里面盛满枣干,心想:公主就是公主,连厕所里伙食都这么哇塞。随手拿起几枚放嘴里嚼着,蹲坑释放完了夜来香。实际上,这些枣干,是用来在如厕时堵住鼻子防臭气的。
这还不算完。如厕结束后,婢女端上一盘清水和一碗澡豆。澡豆,古代民间洗涤用的粉剂,以豆粉添加药品制成。用以洗手洗脸,能使皮肤滑嫩润光。王敦见了澡豆,以为是如厕后的小点心,直接把澡豆倒在水里,拌了拌,端起盘子连水带豆一饮而尽。
婢女和她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澡豆为饭”,形容一个人没有见过世面的窘态,早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典故一千多年。
这种事前不考虑、事后不介意的豪爽直率,神似后世枭雄张宗昌。
4有一定的自律意识。
如果一个人一味的鲁莽任性,在儒家文化为基的国度,基本会早早领盒饭,或不用再打卡就下班了,不可能成为一代枭雄。
王敦身强体壮,荷尔蒙分泌比较旺盛,曾耽于女色。好色也就罢了,老王好的有些过,蓄美妾数十人于家中,整天滚床单,直滚的双眼无神、面色青黑。有家臣劝诫:大帅别看您现在身宽体胖跟丁海峰似的,再这样下去就要变成马三立了,最差也得变成巩汉林。
房事被人干扰,普通人都会烦,更不用说帝王将相们。若是有人拿这些大佬们的房事说事,轻则大嘴巴子伺候,重则杖责直至丢命。王敦?立马醒悟: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到,不过,这事儿最好办。
言毕,召集美女们开会,然后打开后门,当场遣走美婢数十人。史书上也没说发没发盘缠,以王敦的豪爽,应该是发了,而且还不少。
对于正常的壮年男人来说,美色是最致命的诱惑,没有之一,而王敦一经提点,就能立刻改正,这才是一个枭雄应有的风姿。
5心硬冷血。
关于王敦与王导去石崇家喝酒,席间石崇不断杀劝酒女以强迫哥俩喝酒,王氏兄弟对此表现迥然不同的故事,在第一部中已述,不再赘述。
如此刚烈勇猛又自恃放旷的王敦,怎能受得了司马睿的负恩轻慢?
我们王家是东晋开国第一功勋家族,居然得到如此对待!司马睿的态度,令王敦很受伤,但其也没立即造反,而是采取了稳步试探反击的政策。
老王先是给刘隗写了封信,想与之相交,继而拉拢。刘隗刚升了官,正对司马睿感激涕零,哪能鸟王敦?一口回绝。
老王再给司马睿上了封书,对王导被撤去骠骑将军的事儿表示不解,希望司马睿不要听取小人之言。司马睿接到信,假装看不懂,没回。
三是,当时湘州刺史有空缺,王敦推荐亲信陈颁担任。以往言听计从的司马睿,这次,没准。
奥,我明白了。三次试探后,王敦知道,如果任由司马睿如此发展下去,老王家非完犊子不可。不能再等了,得进京找司马睿这小子说道说道去。
322年,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儿子刁逵是刘裕的死对头,被刘裕灭族,后叙),清君侧为借口,自武昌起兵。荆州兵,向来是东晋的悍旅,一路顺利攻入建康。戴渊、刁协、周顗等重臣被杀,镇北将军刘隗逃奔后赵石勒,后死于石虎征讨石生的潼关之战。这次动乱,史称“王敦之乱”。
有晋一代,典故太多,写着写着就不忍舍弃,在这里插播一下广告,介绍一个著名的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死于“王敦之乱”的这个周顗,字伯仁,河南汝南县人。周顗和兄弟周嵩、周谟,是在西晋动乱时期,最先跟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的一批人,堪称东晋的开国元勋。
周顗,活宝一个,当荆州刺史时,带兵打仗老输、老挨揍;当吏部尚书时,经常喝醉酒耽误工作,被西晋监察委查处免官,后因履历丰、资格老,又复出任礼部尚书。
从工作能力来看,此人实在稀松,可司马睿却为什么一直重用他?
因为,他敢进忠言,且天性宽厚、仁爱。中国古代,官员任命,对道德素质的要求,超过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而周顗敢进忠言,敢到了不要命的程度,符合这种要求。
某日,晋元帝司马睿大宴群臣,喝的高兴时,司马睿有些忘乎所以的问群臣:“今日名臣共聚一堂,就是尧舜时代也不过如此吧?”。饱读诗书的大臣们,无论是鸳鸯蝴蝶派的,还是新月派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的,此时都变成了彩虹马屁派,纷纷献上各种各样文采斐然的彩虹屁。
忽然,从角落里幽幽的飘来一句话:“哪能,差远了。”
热闹的现场,犹如烧红的火炭被突然泼了一瓢冷水,熄火冒烟。发出这不和谐之声的,正是周顗。司马睿的脸顿时成了个圆嘟嘟紫咔咔的东北大茄子,立即下诏将周顗打入死牢。
过了几天,司马睿火消了,把周顗放了出来。朋友们纷纷去为周顗庆贺,庆幸他捡了一条命。周顗却不在乎:有啥可庆幸的,本来就没犯死罪。
周顗性格又有些癖异,属于美特斯邦威一类的,思维、行动不走寻常路。他弟弟周嵩,有一次醉酒,抄起一根点着了的蜡烛朝他扔过去:你才气不如我,为何声望这么高?
目无尊长,这在封建帝国是极其严重的伦理事件,周顗却冲弟弟嬉皮笑脸:臭小子,说不过我居然用火攻。
在玩世不恭的路上,周顗像安踏一样永不止步,可正是这种癖异的性格,要了他的命。
王敦作乱,从武昌发兵进攻建康,喊出“清君侧、诛刘隗”的革命口号时,刘隗劝司马睿干掉在建康城内的王氏家族的人。司马睿顾及到东晋的建立,王导居功至伟,下不了决心。
王导却吓了个半死,天天带着一大帮叔伯兄弟、侄子到宫门口外跪着请罪。周顗与王导是好友,某日,周顗上朝,经过在宫外跪着的王导身边时,王导大声喊这个老朋友:伯仁(周顗的字),我家这一百来口人的性命,靠你了!
意思是,让他在司马睿面前替王家求求情。周顗?跟没听见一样,昂头进了宫中。王导心凉了半截。等周顗从宫中出来时,王导又喊:伯仁、伯仁……
伯你个头伯,周顗还是不理睬,反而边走边对身边的同事笑道:杀乱臣贼子,换大官做。
王导的心瞬间跌入冰窖。
等王敦攻入建康,司马睿被迫下诏,不仅特别声明王敦无罪,还任凭他处置朝中大臣。王敦与堂弟王导(二人实际相差10岁之多)商量:周顗、戴渊二人,名望极高,是不是应该重用?
王导不做声。王敦又问:不重用,给他们降级?
王导依然不做声。王敦疑惑,再问:杀掉?
王导依然不做声。
有时,最阴险的表达,就是沉默。
王导内心已恨死周顗,又怕给后世留下害死好友的口实,故沉默以对。很多文人就这样,少了快意恩仇的直爽和洒脱,多了一份隐忍的虚伪和狡诈。
周顗最终与戴渊一道被王敦处决,二人同出生于269年,同死于322年,年仅53岁。
事后,主持国政的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的奏章时,无意中发现了周顗的奏章,展开一看,大惊失色:内容居然是给他王导求情的!
再向一些大臣求证,原来那天周顗进宫,在司马睿面前说的,也是替他王导求情的话!
王导手握周顗的奏章,浑身颤抖,悲不自胜、泪如泉涌,哽咽着对儿子们自责: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其实,伯仁不是因王导而死,而是自己开玩笑开死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开玩笑,一定得有限度:
一是开玩笑不带父母家人。2006年世界杯决赛,意大利队对阵法国队。法国队的核心齐达内被意大利后卫马特拉齐场盯防,二人缠斗中难免存在球衣拉扯、身体接触等现象,齐达内被盯防的有些上火,说了句:你喜欢我这件球衣可以拿去。马特拉齐:我真正喜欢的是你的姐姐。一向温文尔雅的齐达内闻言情绪失控,一头撞向马特拉齐,自己也被红牌罚下。最终齐达内痛失世界杯,马特拉齐之言行也遭受到世界球迷的唾弃。
二是开玩笑不笑人生理缺陷,这点,但凡有点生活经验的都能体会。前文中涉及到的嘴唇有缺陷的慕容垂,就是此种精神暴力的受害者。可以说人胖,说人瘦,毕竟这都不是什么丑事儿,而且胖瘦都能自主改变,但是坚决不能笑人矮、笑人丑,矮人多长寿,丑人多有才华,要多给人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
三是开玩笑别玩儿命。周顗周伯仁之死,就是个血的教训。
王敦攻入建康控制东晋朝政后,环顾左右,自感无人能及,有了篡位的想法。王导则认为,清君侧的目的已达到,应维护宗室,表示强烈反对。兄弟二人未达成一致,王敦只好暂时率军退回武昌。
323年,47岁的晋元帝司马睿病死,24岁的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继续辅政。新皇登基不久,时年57岁的王敦那颗不安分的心,又不禁开始蠢蠢欲动。
王敦不服老皇帝司马睿,对新登基的青年皇帝司马绍是什么心态?两个字。
不是轻视,而是,忌惮。
为何忌惮?因为司马绍身上的独特气质,堪称杠精、愣头青和正义的来福灵。
1杠精。
司马绍作为司马睿的长子,却是个混血儿,母亲是鲜卑人。某日,司马睿抱着年幼的司马绍,父子间温情脉脉,司马睿逗儿子:你觉得是长安离你近,还是日头更近啊?
古有孔子与两小儿辩日,今有司马睿与幼子论太阳。
司马绍随口道:肯定是长安近,你啥时候听说过有人从日头那过来?
司马睿一听,龙颜大悦--孺子可教也。
人一旦有个聪明的孩子,就总想在亲朋好友面前显摆显摆,皇帝也不例外。过了几日,司马睿大宴宾客,想让儿子露露脸,于是又问了司马绍同样的问题。
司马绍随口回道:肯定日头近。
司马睿方才还如花的笑容顿时僵在脸上:你你你,为何改口?
司马绍小朋友一本正经的解释道:你一抬头就能瞅见太阳,但能看得见长安吗?
众人皆被惊到,坚信这个小皇子不是一般人。长大后的司马绍更是不得了,尤其是在抬杠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在某次宫廷的学术讨论会上,主题是讨论“圣人”的真假,司马绍单枪匹马,舌战群臣,包括王导在内的一帮大聪明,竟被他辩的理屈词穷,十分尴尬。
一个人成为杠精的缘由,不外乎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两种。极度自信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你说啥都是错的,我说啥都是对的。极度自卑的人,即使你说的再对,我也提点儿不同意见以显示我的存在,不杠你个吐血三升不罢休。
极度自卑的青少年,一般是因三岁之前没有建立安感所致。而司马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安感应该不差,因此,其应是属于极度自信的人。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个旁证,那就是司马绍还是个混不吝、愣头青。
2愣头青。
322年王敦第一次叛乱时,荆州兵如狼似虎,望风披靡,中央军一触即溃。当时所有人都吓得肌肉痉挛,唯有23岁的太子司马绍义愤填膺,火冒三丈,跳上战车就要找老王拼命。
前文所述的神人温峤,当时是太子的侍臣(太子中庶子),在一边苦劝,司马绍死活不听,坚持要出战。温峤无奈直接拔剑砍断了套马的缰绳,这才拦住了这名愣头青太子。
楞头青虽楞,但都是有血性的人。
3正义的来福灵。
司马绍登基后,十分器重前朝重臣王导,某日君臣闲谈,司马绍问道:我们司马家是怎么得到天下的?
王导便将司马懿高平陵兵变、司马昭弑杀曹髦的历史娓娓道来。司马绍听后掩面大哭:我们祖上如此缺德,晋朝又怎么能长久啊……
杠精、正义的愣头青,司马绍这个脾气令王敦非常忌惮。在第一次叛乱攻入建康、控制朝廷后,王敦特地召集百官开了个会,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废黜司马绍的太子之位。
王敦给废黜司马绍的太子之位找了个理由:此人不孝顺。
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儒学,此时虽在北方失去魅力被玄学所取代,可却随着衣冠南渡被带到了南方。儒学,依然是东晋的道德圭臬。不孝顺,在儒家的道德世界里与禽兽无异,王敦找的这个理由不可谓不毒。你一个杠精加楞头青,怎么会孝顺于父母呢?至少这个“顺”字,你司马绍不可能做到吧?
然而,司马绍的铁杆粉丝温峤却给孝顺赋予了新的定义:治国之道的精要,是长治久安,太子有这个资质,又不曾违背周礼,那就是至孝!
这份针锋相对的怒怼,怼服了整个朝野,大臣们纷纷劝说王敦。老王无奈,只得罢手。
如今,老皇帝司马睿在忧愤中病逝,司马绍顺利登基。57岁的王敦等不急了,毕竟新皇帝比他小整整33岁,再不谋朝篡位,那就真得等下辈子了。
起兵!老子要当至尊!
面对重重危局,司马绍临危不乱。在与心腹们仔细分析之后,他心里有了底。
王敦虽然在军事上占优势,可自己并非没有胜算。王敦的上一次出兵,主要是因为司马睿任用刁协、刘隗等心腹压制琅琊王氏所致,所以朝中众臣对王敦多有同情。可这一次出兵,王敦就是直接冲着当皇帝来的,道义上就站不住脚。
果然,群臣对王敦的这次起兵均表示强烈谴责,而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人,谁也没想到。
王导。王导和宗族子弟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才是他们琅琊王氏的最佳生存状态。一旦王敦坏了规矩,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东晋势必陷入四分五裂,强敌环伺之下,王氏所付出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祖宗们总结的总是如此精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