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章 千古一帝,历史遗忘的角落,丘山楷,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果然,冯太后去世后,拓跋宏非但没有停止汉化改革的步伐,反而将这场改革推向了。
493年,一支由30万人组成的鲜卑大军,从北魏首都平城出发,向南开进,带头的正是魏孝文帝拓跋宏。
大臣将军们得到的命令是---南下伐齐(南方的刘宋政权已被齐所代替)。虽然他们都不同意这次劳师远征,但皇命不可违,一个个愁眉苦脸的踏上了漫漫征途。
大军到达洛阳时,遇到秋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越发困难。拓跋宏却精神抖擞,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苦不堪言,按捺不住,聚众来劝拓跋宏取消这次南征。
拓跋宏一本正经的拒绝: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令后世笑话?若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怎么样?
不南进就迁都?非此即彼的做选择?大臣们听了,因之前没有心理准备,一时间面面相觑,无人开口。
拓跋宏大声说:不能再犹豫了。迁都还是南伐?
南伐会死人不说,光这一路舟车劳顿都受不了。一个贵族终于按捺不住:各位老大,这里我最小,不好说的话我来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既然有人开了口,其他大臣们纷纷表示拥护迁都洛阳。
自北魏拓跋圭定都平城(山西大同)以来,平城一直就是北魏的首都。但平城地位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同时,因北方存在柔然等宿敌,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也十分不利。
再者,平城自然环境也不行,常年发生自然灾害。
更重要的一点是,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居多,落后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改革如何进行?
然而,迁都毕竟事体重大,必然会遭到众多保守派的阻拦,拓跋宏就搞了这么一出假南伐真迁都的戏。
迁都后,拓跋宏对社会文化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
他下令,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这样,便可绝鲜卑人故土之恋,使鲜卑族最终能成为中原士族。
首先是禁止再穿胡服、说胡话,而改穿汉服、说汉话。鲜卑语是复合语,而当时的汉语是单音节的,孝文帝甚至下令把复姓的鲜卑人姓氏改为单姓,譬如:皇族的拓跋姓改为元,独孤改为刘等。
这样,拓跋宏就成了元宏。
元宏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倡导和积极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自己带头儿娶了几个汉族士族大家的女子为妃嫔。而且,对汉族士族大家的闺女平等对待,一家娶一个,如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冲之女等。
这样的头儿,估计是个男人都愿意带。
在皇帝元宏的示范下,鲜卑宗室和贵族也纷纷娶汉家女为妻为妾。同时,鲜卑宗室和贵族也把女儿嫁给中原汉族士族大家的子弟。
通过通婚关系,胡汉血统达到融合,消除了双方之间存在的民族隔阂,稳固了北魏封建政权的统治。
受汉人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孝文帝元宏从小就对汉族的文化艺术有很大兴趣。史书传记、诸子百家他皆有涉猎,五经之义拿过来就能讲,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
元宏还积极创办学校,搜集整理天下书籍,教育鲜卑人学习汉文化知识。他还下令在各地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并尊孔子后裔,给他们土地、钱财。
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还体现在对律令的修订上。他亲自参与律令修订,并吸收了大量汉晋律令的指导思想,譬如,他下令废除了斩刑之前男女皆除衣的规定,这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同时,孝文帝大力支持佛教,使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石窟艺术是北魏时期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建的。
另外,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魏孝文帝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所修。五台山的佛教,亦是在孝文帝时期得以兴盛。
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在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技术,两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孝文帝所倡导的汉化运动高峰时,朝廷上议政基本不谈别的,就谈农业生产,责令各级官员督办农业,违者免官。
太和九年(48年)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后,更是掀起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高峰。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青年官员、高阳郡太守,也就是山东淄博市市长,走向了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的前台。
因工作关系,这个青年太守到过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
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益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寿光市,开始经营农牧业,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之后,他开始系统的编纂一部农书,一部轰动世界的农书。
此书成书之前,各个朝代也有一些涉及农业生产方面的著作,但这些著作涉及的农业生产都比较单一。譬如,秦代的《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农学有专述,但主要讲述了农作物的栽培。
西汉《汜胜之书》,内容只涉及种植业。
东汉崔寔著的《四民月令》,倒是一部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内容涉及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也涉及到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但相比之下,00多年后北魏时代的这部农书,才可真正称为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此书详细研究了五谷、瓜果、蔬菜、树木的栽培,牲畜、家禽、鱼类的饲养,甚至还有酒、酱、醋、豉脯、羹、肉羹臛、泡菜葅、饼、饭、饴、糖等的制作,以及煮胶、造墨的方法,内容极为详实。
在种植方面,此书总结出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在我们当今中学生物学课本中讲到的树木的压条、嫁接技术,在北魏时已经被总结的很好了。
在植物保护方面,该书还总结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譬如,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用暗火熏烟防霜害。
不到三十个字,就总结出了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害的方法,这个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
该书总结的一些兽医的处方及牲畜生病的治疗方法,到现在仍在应用。如,农业生产中用到的马骡,肠管内粪便停滞经常引发一种疾病叫马骡结症,该书总结的治疗法叫直肠掏结术,在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该书甚至还初步探讨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如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甚至对后来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生物进化论(另外两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产生都有影响。
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承认,他的进化论的有些思想,深受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启发。
这部百科全书,就是上面用诸多文字所介绍的那部农书,名字叫《齐民要术》,作者叫贾思勰,出生于北魏益县,即现在的山东寿光市。
巧合的是,当今的山东省寿光市,是中国的大棚蔬菜之乡,看来,寿光人的种菜天赋是有历史渊源的。家乡后人在蔬菜种植方面有如此成就,贾太守若泉下有知,也可含笑九泉了。
《齐民要术》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农业科学巨著,民间和历代政府极为重视,北宋年间政府还专门刻印发放民间,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教科书。
这部代表农耕文明的农学巨著,居然诞生于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北魏帝国,其蕴含的意义不言而喻。
另外,著名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也产生于北魏时期,作者叫郦道元,在此不再详述。
北魏经过汉化改革,经济、文化蒸蒸日上,洛阳更是焕发了无尽的生机。
南梁传奇名将陈庆之,原本以为北中国遍地蛮夷,然而,等他本人到了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如此感叹: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魏孝文帝拓跋宏,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向世界演示了文明冲突的最佳解决方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消除民族隔阂不惜背上令自己本民族消亡的骂名,创造了一个新的汉族,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千古一帝,他应当之无愧。
如此雄才大略的拓跋宏,活了多少岁呢?3岁。怎么死的,被绿帽子气死的。
某日,大雨,孝文帝正在军营,侍卫说彭城公主来了。彭城公主,孝文帝最小的妹妹,丈夫刚去世,新寡。
孝文帝感觉奇怪,有什么急事能令公主连夜冒雨跑到军营里来?而彭城公主一见到哥哥,就放声大哭,孝文帝边安慰边询问原由。
彭城公主:皇后欺我太甚,知我新寡,强迫我嫁给她的弟弟。
孝文帝一听就笑了:这事儿我知道,冯皇后的弟弟爱慕你很久了,现在你丈夫去世了,你们不正好成就一段好姻缘吗?
彭城公主急了:我还没答应,她居然连婚期都给我选好了!这不是欺负人嘛!再说,她自己在宫里净干些不要脸的事儿,还以为别人都跟她一样犯贱?
孝文帝险些晕倒:你说什么?……
冯妙莲,出身北魏豪门大家,父亲冯熙,是著名的冯太后的弟弟,冯妙莲还有个姐姐冯珊,姐妹二人均国色天香。冯太后为冯氏一族荣耀能够长久延续,将姐妹二人接入宫中,成为孝文帝的妃子。
孝文帝当时才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年龄,对冯氏姐妹极为痴迷。没过多久,冯珊染病去世,冯妙莲也得重病。古代医学不发达,为防止传染,冯妙莲被送出宫养病。冯家女儿多,很快冯妙莲的一个妹妹又入了宫,还成为了皇后。
虽然有美人在侧,但孝文帝对冯妙莲一直念念不忘。等冯妙莲病一有好转,孝文帝立即派人将她接回了宫。
在养病期间,坊间即有传言,冯妙莲经常与些男子行苟且之事。但孝文帝跟鲁豫一样:我不信。
不但不信,孝文帝还力排众议,把冯妙莲扶上了皇后之位。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常年征战在外,冯妙莲寂寞难耐,把宫外的一些俊美强壮男子装扮成宦官,带入宫中。宫内近侍们心里都清楚,但慑于皇后的地位,无人敢言。
这下,冯妙莲仗势替弟弟做主,惹火了彭城公主,孝文帝的绿帽子才露了出来。
孝文帝一病不起。在病床上召见冯妙莲,更是告诉太监搜身,若皇后身上带着武器,立马砍头。
可谓爱恨交织。
冯妙莲梨花带雨的来了,没带武器,只有一个要求:请左右退下,听我解释。
面对自己少年之时即相爱的女人,孝文帝答应了冯妙莲。夫妻二人单独谈了一夜,到底谈了些什么,史料无记载。结果是,孝文帝将冯妙莲的情夫们尽数斩杀。
但冯妙莲没死,仍居皇后之位,只是,夫妻二人从此分居了。而且,孝文帝命令太子—今后不用去皇后那里请安了。
有些事一旦发生,后果即无可逆转,终究不能回到过去。从此之后,孝文帝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3岁那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留下遗诏:赐死皇后。
让这个陪伴了自己十几年,又背叛过自己的女人,陪葬。
执行者是孝文帝的两个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二人带着毒酒来到后宫,冯妙莲震惊无比:连自己出轨孝文帝都能原谅,现在怎么又狠心让自己死?
我不信!
你以为你是鲁豫啊,还不信。元勰上去摁住冯妙莲娇小的身躯,元详把酒壶嘴对准冯妙莲的樱桃小口,毒酒带着孝文帝的痴情爱怨流入了冯妙莲曲曲折折的胃肠里……
雄才大略的人间至尊,也有虐心的感情纠葛。人生不如意,十之。而我们凡人,有些事,更应该放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