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一章 宣传建议,好莱坞制作,白色十三号,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求推荐!求收藏!
“麦克,开场戏全部使用高速慢镜。”
站在岩石工作室的剪辑室中,杜克仔细的盯着监视器上的画面,“七号镜头和八号镜头之间淡入,插入二十三号爆炸镜头……”
等麦克·道森指挥两名助理剪辑完成后,杜克双手抱胸看了一会,又说道,“四十五号带日落的广角镜头放在二十三号镜头前面,对,就这这样的效果!”
有了《生死时速》的合作,剪辑师麦克·道森与杜克之间多了些默契,而且他也对杜克的剪辑方式更为信服,因为刚刚出炉的第65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他获得了《生死时速》唯一的奥斯卡提名——最佳剪辑!
这也是麦克·道森人生中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获得业内最具权威的认同,麦克·道森彻底认可了杜克的后期制作理念,就说为影片制定的这段开头吧,近四分钟的戏却全是慢动作镜头,似乎与影片的快节奏完全不搭调,但剪出来后,却是另一种效果。
慢镜头突出了汉默将军的伟岸和影片主题的凝重,而这场戏又在墓地,汉默将军准备为死去的被政府忘记的旧部向政府讨回公道而实行兵谏,来墓地向已故妻子告别时,正好看见士兵葬礼,亡故者却能享受盖国旗的待遇,透过滂沱的大雨的慢镜头,更加衬托出汉默将军心中无比的愤怒。
“接下来……”他又听到了杜克的声音,“麦克,我们的拿手好戏,短镜头快切,所有的动作镜头都要限定在三秒钟以内。”
杜克还是杜克,麦克·道森生出了果然如此的感觉。
麦克·道森的想法,杜克不知道,知道了也不在意,两人经过磨合,也找到了合作的默契和节奏,剪辑上的效率比《生死时速》时提高很多,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初剪。
但样片的总长度超过5个半小时,不经过耗时更长,更加繁复细致的剪辑制作,根本达不到杜克想要的效果。
最终成片肯定要比《生死时速》的96分钟长,杜克力求将影片控制在110分钟左右,特别是克里斯托弗·李的戏份,不像曾经为了照顾肖恩·康纳利那样,非要保留一些展示优雅风度的画面,这个梅森气势更加彪悍,不是那种传统的又让人怎么看都虚假的绅士特工。
还有一些旁枝末节的情节,杜克也尽量作简化处理,这是一部以动作和惊险刺激为卖点的电影,只要维持最基本的剧情逻辑就可以了。
在商业电影中,很多逻辑是出于种种原因被忽略掉的,而并非bug,比如《勇闯夺命岛》中梅森和女儿的关系,杜克完全能够另起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来描述这种情感关系及心理变化,但在这部影片中,与主题无关的镜头必须能省则省,为的是凸显主题,只要基本逻辑能够顺畅连接即可。
这也是商业电影与职业影评人最大的冲突点之一,影评人总是认为商业电影为了那些爆炸打斗故意忽略影片的剧情,而导演为了照顾观众的感受和商业方面的成绩,必须省略掉慢节奏的细节,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买单的人群奉上最大的享受。
至于商业电影做成影评人理想中的状况,会不会赔钱,投资商会不会破产,那些高举艺术大旗却趴伏在这个行业上的吸血鬼们,是从来都不会考虑的。
如果现在有相关网络评分的话,杜克相信,《勇闯夺命岛》上映后,烂番茄指数最多也就是超过百分之六十,而代表观众的爆米花指数他有信心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专业评分什么的,杜克真心不在乎,影评人确实把持着专业的话语权,但他拍出的电影又不是为了拿奖,影评人评分什么的,看看就好。
就像《生死时速》上映后,罗杰·艾伯特脑袋抽筋般给了影片十分,杜克没有任何欣喜的感觉,而影片的专业媒体平均分只不过七分多一点,他也不会感到沮丧,这些都比不过影片能为他带来的利益。
而且顶多再过十几年,影片评论的话语权就不会握在影评人的手上,想想曾经最后的那几年,北美被供职的媒体强行解约的顶尖影评人可不在少数。
再说了,从对《星球大战》掀起漫天的抨击之后,影评人对影片票房的影响就在直线下降,如今已经比较弱了,如果没记错的话,明年那部《肖申克的救赎》几乎被他们捧到天上,加上奥斯卡之后带着无尽的同情第二次上映,总票房和上座率还是扑街扑到了地底,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用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才收回成本。
而影片的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呢?如此口碑爆棚的影片,却没有为他的处境带来多少改善,依然只是二线甚至是三线导演,别说普通观众了,就算是好莱坞业内,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名字?
这里是好莱坞,专业口碑不能完全忽略,但商业成绩更加重要!
谁敢说弗兰克·达拉邦特、山姆·门德斯和罗伯·马歇尔这些首次执导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甚至奖项的导演,在好莱坞的地位能超过从未获得提名的迈克尔·贝?
如今这个时代,电影已经变成了商品,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制作一部影片前,首先要找准电影的定位,瞄准潜在的消费人群,杜克选择的这几部影片,既不是为了奖项,也不用顾忌专业口碑,首要考虑的就是商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