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神狂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震旦角石,都市藏真,疯神狂想,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查查资料,看看是不是像这个外国妞说的那样,如果真是我们国内的化石,那么我们丢人可的丢到国外来了。”这个时候,陈青小声的询问韩孔雀。
韩孔雀苦笑了一声,掏出手机,查找了起来,这么一查,还真是出自国内,而且是在长江流域发现的。
看来是他们孤陋寡闻了,这一点在古代好像就有人知道,比如黄庭坚当年用这种化石制成镇纸,并自作主张地把鹦鹉螺化石当作笋子的化石,还题诗曰:“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
长江流域许多地方,都发现过鹦鹉螺化石,金陵也曾有少量鹦鹉螺化石被发现,只是比较零散。
最集中的地方还在长江三峡地区,因为头足类动物主要在赤道附近水温较高的海域交配繁殖,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属种具有“回游”习性。
那些“散兵游勇”可能就是“回游”过程中死亡的,而目前三峡地区发现的大量化石,均为它们繁殖之后大量死亡而留下的“墓葬群”。
中科院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最近收集到的这三块大型古鹦鹉螺化石,最长的一根在162厘米,潜导展示的就是这三块大型古鹦鹉螺化石。
这些化石属名为震旦角石,种名为中华种,全称中华震旦角石,这是我国特有的古鹦鹉螺化石,其生活时代距今4亿6千万年前的奥陶纪中期。
早在本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三峡地区考察时,就根据这种类似宝塔或竹笋的化石,将产此类化石的地层命名为“宝塔石灰岩”,这一命名在中国地质学界一直被广为引用。
中华震旦角石是中国“特产”,是奥陶纪中期的标准化石,也就是说,只要找到这类化石,就能确定这一地区的地层时代属4亿6千万年前的中奥陶纪,并显示该地层为海相地层。
由此就可以推断:中国长江三峡地区,4亿6千万年前是一片深水海域。
鹦鹉螺最早出现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后期,到奥陶纪之后,迅速演化为海洋中最为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并且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都有“海中霸王”之称。
直到今天,与鹦鹉螺同类的头足动物,仍然是海中无脊椎动物中的“霸王”。
现代海洋中的头足动物大王乌贼、巨型章鱼,最大的个体可达16到18米,它们能猎食海中各种鱼类,甚至可以与虎鲸展开生死搏斗,有时,一条巨型章鱼就能把一艘小船紧紧缚住,令其动弹不得。
鹦鹉螺类曾有近3000个属、8000多种,是地球史上海生动物中的一大类群,而现存鹦鹉螺仅剩一属四种,是非常稀少、非常珍贵的“活化石”。
“这是古代鹦鹉螺化石,到现在还有吗?”现存的可是只有一属四种四种了,这名潜导不会真是忽悠他们吧?
潜导听到韩孔雀的怀疑,立即哈哈大笑起来,笑了一会儿,害怕韩孔雀他们恼羞成怒,潜导才再次道:“这自然是有原因的,你们应该清楚了,发现的一属四种都在太平洋地区,就连异鹦鹉螺也在这里一片海域。”
“这有什么?太平洋太大了,谁知道水下到底有什么物种?”古烈道。
潜导点了点头道:“所以,如果不是有人真的发现过这种奇异的生物,我们也不敢随便欺骗客户。”
“你是说真的有人发现了这种海螺?”陈青也忍不住开口道。
潜导立即点头,接着她微笑道:“而且还是你们国家的一个人发现的,在南沙海域发现的。”
韩孔雀他们再次无语,这人丢的,他们的脸都红得发紫了。
其实,事情比较偶然,就算不知道也不丢人。
10年前,一个名叫郑海根的海员,在南沙海域钓到一只外壳呈白色、间杂橙红色波纹的海螺。
欣喜之际,他欲同众人分享海鲜,只见他用开水一烫,顿时从海螺壳里掉出一团软肉。
于是众人蘸着佐料美餐一顿,吃完之后他意犹未尽,把海螺壳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并在探亲时带着它到魔都自然博物馆和魔都水产大学,向专家请教。
看着这只貌似平常的海螺壳,几位海洋贝类研究专家都愣住了,他们的回答也让郑海根惊呆了。
“这是鹦鹉螺啊,是世界珍稀贝类,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至今我国还没有采集到活的鹦鹉螺,所以,你吃掉的不只是一味海鲜,那是10万美金啊!”
到底是否值10万美金,暂且不说,单从国内目前贝壳市场的价格而言,鹦鹉螺壳的价格是首屈一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