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前世今生2
枕石听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前世今生2,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枕石听涛,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身体的前主人也叫李青林。(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别丢砖头。古人云“无巧不成书”,我这里也免不了俗套,呵呵!)
这个李青林今年虚岁十六岁,属猴的。他虚岁九岁开始在本村一个私塾断断续续念了五年书,虚岁十四岁在镇上国民小学校念了两年高小。去年腊月二十九学校放寒假,李青林再读半年书,到夏天就要上初中了。
作为那个时代农耕的家庭,家里培养一个读书人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李青林从虚岁九岁开始,在村子里办的私塾断断续续读了五年的四书五经。读书晚和中断两年的说到底是因为经济原因。第一次辍学是那年有灾荒,家里无钱出学费;第二次辍学是由于祖母去世花钱出殡。
民国时期,正规学校教育在中原农村还不是很普及,一般的学童开蒙基本都在村办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民国的私塾已经是改良后的私塾,教学着重读写算的训练,能写一手工整的字,会写往来书信和其它应用文章(浅近的文言),会打算盘和算帐。这些技能正适应社会上的需要,特别在当时能适应某些学生到上海等外码头去学生意的需要。当时所设课程有习字、国文、尺牍和珠算等。
习字是每日午后必不可少的一课。规定以欧、柳、颜的楷书字帖为临写范本,老师分别指导,学生刻苦临摹。
尺牍和珠算两门课,老师都编有讲义,循序渐进。尺牍,从称呼、格式教起,指导学生学习各类书信的内容和写法。珠算,从口诀和发珠教起,指导学生练习加减乘除的打法和程序,以及各种应用题的运算,并经常对学生逐个考查和个别训练。
私塾不仅收费低廉,而且杂费亦较学校为少。学堂设立在本村的公屋里,学堂离家近,小孩子可以徒步就近上学,本村本族的适龄儿童有条件都可以去识字读书;私塾一般都由本村的保长牵头建立,教师的部分工资由家族里的公田粮支付;私塾老师一般都是本乡本土的读书人,有些还是前清的秀才,国学底子厚;李青林上私塾学费也很便宜,每年只要两个大洋。
私塾教师因为没受过现代教育,私塾教育只能传授传统国学、算数等。三十年代民国政府大力提倡正规现代教育,各地小学纷纷开办,采用基本统一的教材,教授除国文以外的现代课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学费也贵了。李青林这两年上小学的学费是每年十个大洋,要是明年李青林上初中的话,每年学费、杂费加上吃饭的其他开支,起码要二十四、五个大洋。
李青林家现在三口人,父亲母亲两个劳力,有五亩旱地,半亩菜地。菜地种的蔬菜可供一家人食用;旱地种的是玉米,去年年成好,全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可每亩产量一百五、六十斤,除去种子、各项税费,今年仅仅能够糊口。家里主要的其他收入来源是李青林的父亲李万全每年给富户打短工和母亲养的几只鸡所下的蛋所卖得的钱。
民国时期,给人家打短工工资是以粮食付账的。这几年年成好,整个中国处在所谓的“黄金十年”经济期,富户忙着开拓土地、修房筑院,到处都需要短工。李万全去年一年给人家打短工收入不少,他把收到的粮食卖给了粮贩子,换了20个大洋,这可是这个家庭前所未有的最大一笔巨款。
农民自然是以土地作为生存的根本。李万全给李青林上学,只不过是想让儿子识几个字,儿孙后代识文断字不会当睁眼瞎,不被人家欺负。再加上李青林过了年都虚岁十六了,回家以后能顶半个劳力,农田里的活计做两年就能完全上手了,总比上学堂只花钱强。李万全这一门人丁稀少,只有独子李青林一个,虽然民国不提倡早婚,但是前几年社会很乱,说不定哪天就被抓了壮丁,所以大户人家十几岁娶亲生子的并不少见。李万全已经决定明年不让儿子再上学,乘着手里有现钱,今年父子俩再加把劲挣点钱,赶快给儿子娶门亲延续后代才是当前头等大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