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零四章 蒸汽机的突破,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键盘战斗家,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干就干。
那人报上项目,获得了审批通过,调拨了资金和物资使用权,开始了新的研发。
开始想的是用铁,最后换成了石磨。
一块圆形的石磨,竖着固定在机器上,用齿轮和皮带,让石磨高速运转。
然后把刀具轻靠在石磨表面,无数的火光四溅开来,发出刺耳的声音。
但是。
这个思路成功了。
刀具的边缘,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磨锋利。
“我们需要更小,效率更高的蒸汽机。”
随着机器越来越多,使用蒸汽机当做动力,虽然根据订购需求,研制了许多的型号。
可总体上,蒸汽机的进步没有跨时代的变化。
但是越来越多的需求,让技术司加大了对蒸汽机的研究,更高效,耗能更低,体积更小……
最后汇聚成了一个方向。
气密性。
只有解决了气密性,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
小九作为技术司创办人,以及蒸汽机发明者之一,和技术天赋最好的一批人。
他带团群力攻克蒸汽机气密性的难题。
并在技术报上,公开这个课题,号召有想法的工匠,都来参加这个项目。
技术报的作用,是划时代的。
不只是后世的报纸那么简单的效果。
在古代。
人们之间的交流是很困难,成本很高的,那么在技术上,更加的困难。
工匠和工匠之间,只有在见面的时候,才会有交流。
而且这个交流,对于技术的坦诚并不会轻易的这么去做。
技术的传播,主要靠师傅带徒弟。
一项技术的传播,是单个人与单个人之间的传播,并且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
效率落后。
中华重工有大批的工匠,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他们通过技术报,以及技术司。
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交流方式,以及可以进行无数实验的环境,还保证了他们在工厂的地位,和生活所需的保障。
这无疑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更要先进和具备效率。
而中国古代本就有丰富的技术底蕴,远远超过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技术底蕴。
随着工厂规模增加所诞生的生产问题,人们需要各种更先进的效率,促进了各种的新技术。
这是自然道理,是一定会这么发展的。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不停的踊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是后世大量学者总结出来的经验。
中华重工总部技术司。
蒸汽机研发车间,小九号召了二十几名有兴趣有想法的工匠,他们整日研究蒸汽机的气密性问题。
有名叫做韩有昌的工匠,在车间三天三夜没闭眼,小九都劝他休息,他固执的说自己有了灵感。
“不睡觉有什么的,我感觉我的思路是对的,只要尽快突破气密性,到时候我回去睡个昏天暗地,有什么的了。”
蒸汽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活塞。
所有人都在打活塞的主意时,此人说:“这么多人研究活塞,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始终没有突破。我不相信是这些优秀的工匠不聪明,我看啊,问题不在活塞上。”
他的这个看法,没有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但是技术司并不限制工匠们,所以韩有昌决定研究自己的方向,想啊想,他决定在活塞上加个圈。
你不是不行么,我跟你加个伙伴。
他尝试了许多的方法,最后定型为人们日常所戴的项圈,就是要圈住活塞。
“活塞用的生铁,所以我要加的项圈,应该使用熟铁,到底用哪种材料合适,我需要不停尝试,怕的是所有材料都不行,需要新的材料,那麻烦就大了。”
韩有昌试了各种熟铁,但是磨损的太快,同时弹性不大,不能紧密的贴紧气缸壁上。
“不是我的想法有问题,是材料问题,限制了效率。”韩有昌找到小九,把自己最新的成果告诉了小九。
韩有昌的想法经过实验,的确改变了蒸汽机的效率,证明了这个方向的确是一个突破口。
小九加入了进来,提供更多的思路。
“要不要也尝试生铁?生铁有让性啊。”
“试试?”
韩有昌死马当作活马艺,
在他看来,活塞用的生铁,项圈再用生铁,不太符合当下工匠对技术的经验。
项圈厚五寸,宽十八寸,直径六尺二寸,使用生铁制造。
新材料的项圈。
紧紧的贴合在了汽缸壁上,并且因为让性,磨损速度大大降低,让蒸汽机可以长久工作。
又一次新的突破,不但韩有昌看到了希望,就连小九眼睛中也露出了光彩。
经过数次的磨合与改进。
最后在汽顶,也就是活塞上制作两个凹槽,用来装入两道项圈,时刻不间断紧贴着汽缸做反复摩擦滑动。
加盖的说法,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不但在活塞上“加盖”,在汽缸两端也加盖,正是后世的汽缸盖和涨圈。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