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将来还是要靠野战
明镜要高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2章 将来还是要靠野战,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明镜要高悬,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22章 将来还是要靠野战
孟瑛和张能回来后,立刻向孟珙、崔与之汇报了与蒙军交战的经过,明显表示,宋军也要练骑射,弓手训练还要加强,甲具还要改进,打造更多的札甲。
皇帝把天下工匠招为吏员,已经极大提高了工匠们的待遇,南宋此时的工匠比任何朝代都受尊重,待遇要高,做事也尽心。
但札甲打造不易,崔与之和孟珙来了一年多,才打造出两千副,还要分配到各军。
战后,孟珙和崔与之根据他们的汇报,再召集了军中多个参与大战的中层军将和部份兵士谈话,最后写了份报告给皇帝。(这全是皇帝的要求,每次打完仗,一定要收集军中各层指挥和普通军士的经验想法,前期要送到皇帝那边,中后期可以自己留着。)
这是他们第一次和蒙军交战,立刻要总结出来,递交皇帝那里。
孟珙根据兵士们和军将们的想法,总结了几点。
一是札甲肩膀和前胸上半部还要加厚,这两地方是蒙军射的最多的地方。
此战宋军几乎个个中箭,很多人中了好几箭,事实证明只要没被近距离射中,伤势不重,甚至不能入肉,只会入甲。
他们带回来了蒙军的箭支和弓,发现蒙军大部份都是七八斗弓,也有少量用一石弓的。
用蒙军的箭和弓来射他们札甲,按距离远近,估计杀伤力,来增换宋军札甲肩胸部甲片厚度。
孟珙建议札甲重量再加八斤,达到三十八斤。
加的八斤主要在肩膀和前胸,另在脖子后面又加了块,以防抛射。
同样,他们还带回了蒙军的衣甲,用自己的弓箭和弩箭来评估蒙军的甲的抵抗力。
蒙军基本皮甲和锁甲多,时锁甲在中原不流行,蒙军西征之后,从欧洲得到锁甲,锁甲比较好看,也有防御力,开始仿造。
孟瑛提议,朝廷弓手的弓,七八斗就够用,只要全部换成重箭头,破甲无忧。
因为他们发现蒙军的箭标准不一,但有部份重箭头,破甲很厉害。
时南宋弓兵因为体质和缺少训练,基本是六到八斗弓,大部份是六斗,七斗,能拉一石的都在用神臂弓。
赵与芮得到信件之后,立刻下令全国各地弓手训练手臂力量,提升弓力,打造重箭。
二是长枪兵在此战中受创较少,前期很少能中箭,举起盾牌后,基本就射不到,而且蒙军看射长枪兵效果不好,就专射后面弓弩手。
长枪兵札甲可以减轻,降到二十斤,重点还是保护头和肩膀,腰部以下都可以放弃。
但长枪兵太少,川军用的吴璘战术,只有三四排,明显不够,战斗中前面损失后,需要弓手去拣起长枪顶着,按孟珙提议,长枪兵最少要六排。
三是强弩有些鸡肋,射的较慢,神臂弓射两箭,强弩才能射一箭,蒙军冲锋时,他们只射到一轮就进入弓手打击范围。
两军对射时,因为强弩手在第三层,处于蒙军火力覆盖最多的地方,强弩手因为要用脚踏,动则弯腰,死伤最众。
孟珙提议放弃或用少量强弩,第三层改为弓手和持盾弓手,搭配一列弩手,每弓手身边放一名举盾弓手,护罩两人。
宋军第三层通常是蒙军箭雨落下最密集的地方,受到伤害也最大,用举盾兵护佑弓兵,不但能减少伤亡,也能对蒙军造成伤害。
强弩射一箭,弓手可以射四五箭,理论上虽然多了一批举盾的人,但第三层输出是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另外举盾者和弓手每过一段时间,可以轮换,有效保持第三层的战斗力和输出。
孟珙还说蒙军近战时,有人会扔出骨朵,小锤,甚至小斧头。
宋军长枪兵应配备短刀。(飞刀)
等蒙军冲锋到前时,可以飞刀扔战马或蒙军。
孟珙上信一大堆内容,基本皇帝都支持同意,在信最后,孟珙说,从长期来看,想打败蒙军,将来还得出去野战,想杀到蒙古境内,还得靠骑射。
野战靠守是守不住的,当天幸好蒙军兵少,他们又来了援军,而且不缺粮。
如果在野外比如草原上被蒙军粘住,没有粮食,早晚会被活活拖死。
所以宋军还是得练骑射,要能正面和蒙军对抗。
但这骑射不是一年两年三年能练起来的,是个长期的过程。
这古代通信还是很麻烦的,南宋从四川到临安通迅是很慢的过程,要不然四川也不会形成自治,连财政军事都几乎是独立的。
时赵与芮登基后,立刻改制了都进奏院,着重建设驿站。
从四川到临安的通信,采用了水陆结合的方式。
时蜀口大本营在沔州,孟珙长期在这边,崔与之在成都和沔州两地来回,近七十高龄,相当辛苦。
从沔州的信出来,都是从水路沿汉水到襄阳,再从襄阳到九江,再从九江到信州,再从信州到临安,全程约两千多里,大概有三成是走水路。
陆路是八百里加急快件,水路二十四小时都在开船。
沔州到临安如果路上顺风时间多,最快十天能到临安,慢的话十二天也能到,效率在这个时代算是比较高的,成都到临安稍微晚两天左右。
皇帝专门在都进奏院设了四川到临安的专用快船,加上快马,把成都到临安通信时间缩短了两三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