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十一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887章 品《维摩诘经》(45),落难情缘,洪门十一少,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p>
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养一个最穷苦的人。</p>
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尊佛。</p>
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p>
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p>
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p>
这里维摩居士做个榜样给你看。</p>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p>
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p>
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用得着的,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p>
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道中人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p>
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p>
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p>
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p>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p>
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p>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p>
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p>
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p>
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p>
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p>
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p>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p>
“故我不忍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p>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他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p>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全称。</p>
怎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p>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p>
当然并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p>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p>
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p>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p>
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p>
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感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p>
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p>
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映的结果当然不好。</p>
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p>
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p>
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到杀到头上才知道。</p>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时你们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上脑后这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p>
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p>
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会先注意到这一点。</p>
他们两位毕竟是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p>
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可能要生病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p>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那是可以做到的。</p>
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有没有病呢?</p>
照样有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掉,还是要进修。</p>
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词令:“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顿。</p>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塌糊涂。你有这样大的本事吗?</p>
四大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p>
第二,有许多人有一点点医药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p>
下面讲讲如何求法。</p>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p>
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p>
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p>
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p>
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一生长出绿毛来。</p>
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p>
师父要他独力盖栋房子来供养,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p>
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p>
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炼,但是从未反悔。</p>
看到《维摩诸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p>
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p>
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p>
十个来的人有五个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p>
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p>
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p>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p>
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p>
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p>
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p>
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p>
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p>
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p>
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读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p>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识之求。”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p>
简单地为新来的同道讲一下:受想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p>
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p>
想,是心理的思想。</p>
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p>
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p>
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p>
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p>
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p>
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就比较容易懂了。</p>
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p>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p>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p>
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p>
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p>
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p>
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p>
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p>
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p>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p>
你看着手,究竟是手进入,还是到手这儿?</p>
这是个问题。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吗?</p>
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才觉知到手?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p>
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词熟练,一看就懂。</p>
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外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p>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p>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文化怕烦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p>
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p>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p>
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p>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p>
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p>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求,不在受上求。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坐着马车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p>
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p>
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才会如此。</p>
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p>
我自己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p>
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上,我都不理。</p>
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p>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p>
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p>
我们参禅做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p>
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p>
至于行阴就不太容易懂了。</p>
举个例子,有位同道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p>
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p>
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p>
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p>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在此不再详谈。</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