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里的咸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87章:专题报道,回档之1995,泡沫里的咸鱼,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比起拍摄时的琐碎,央视剪辑后的专题,如同一只精心制作完成后的‘香肠’,观赏性要提高许多。
五分钟的短片,采取一种递进式的叙事节奏,开端以‘一月发表9篇文章’的媒体新闻作为切入,引出一个近期在中原省广受关注的少年作家。
随后,央视介入采访。
镜头中的女主持与一个少年侃侃而谈,关于写作,关于学习,关于集邮,关于书法。
还有绕不过去的学习成绩。
1022分。
简短一段开篇,一个天才少年的形象跃然而出。
然而,当观众以为仅止于此时,少年人出版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并且对出版社建议,向河元市进行捐赠,同时向学校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产生了‘美丽河元’征文活动。
叙事进行到这里,观众也明白,开始升华了。
再想想专题的名称,《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一个少年人,自己成名了,还不忘记身边的同学们,希望通过征文活动让大家一起对文学感兴趣,一起实现进步,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在不错。
然而,如果仅止于此,央视的专题啊,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一些?毕竟这年代,国各地,类似的人和事,实在不少?
央视似乎准确地猜中了荧幕前许多人的心思,于是,叙事再进一步。
送戏下乡。
自己成名了还不忘同学们的少年作家,发现在家乡戏剧团工作的邻居已经很久没有开工,斟酌之下,亲手策划了一场‘送戏下乡’地推活动,不仅让戏剧团重新恢复活力,还使得地方上一家默默无闻的小酒厂迅速引发关注,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就业,少年作家的另外一位邻居,就因此在酒厂找到了工作。
报道进行到这里,央视引用了《青年日报》上堪称经典总结的‘一举三得’,让剧团得到工作,让酒厂得到宣传,让百姓得到娱乐。
如果说,专题报道进行到之前的‘征文活动’,电视机前的观众还只以为某个少年只是很有才华,人品也还不错。当叙事进行到‘送戏下乡’,看着镜头中群众熙攘的热闹开戏场景,听着某个酒厂老板讲述少年作家设计广告语里的人文精神,还有工人们的笑脸和一车车往外拉的白酒,大部分人的感觉就变成了……这玩的吧?
怎么可能?
然而,镜头中,苏杭亲手写下的‘送戏下乡’地推方案手稿,还有一系列都指向某个少年的采访人证,加上央视本身天然的强大公信力,无数的观众,又不得不相信起来。
真的有这么一个16岁的少年,不仅是少年作家,还策划了一场大型的商业活动,让家乡的许多人都因此受益。
专题的最后,是一段访谈。
关于写作,少年说,从小喜欢,而且,也想赚一些稿费,让父母过得更好一些。
关于征文,少年说,独木不成林,希望同学们能和自己一起进步,让大家在写作上更好一些。
关于送戏,少年说,看到身边人生活不好,也就想着力所能及,让所有人都能过得更好一些。
于是,再次升华。
主持人准确抓住了其中的几个字,‘更好一些’,并且联系少年作品里诸多对家乡意象的描述,一步步契入主题: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
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前。
无数的观众,都在不知不觉被带入到某些情绪当中。
是啊。
如果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让家乡的身边人‘更好一些’的心思,某个16岁的少年,不可能做出那么多的事情。
许多人还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名言:
达则兼济天下。
少年人只是少年,无法兼济天下,但能够兼顾自己的家乡,已经实在难得。
专题最后,是少年在写黑板报。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当中那一段众所周知的传世经典,再一次的,不知不觉深化了某个少年的形象。
镜头最后在那段写完的黑板报上的定格,也让无数人感慨万千。
专题结束,回味之前的五分钟,想到某个少年作家的种种,许多观众都做出了一个个决定。
有人想要去买一本少年的小说合集,《数不清的流年》,那么美的名字,怎么能不读一读?
有人想到了少年的集邮爱好,决定给他写信,一定要挑最有意义的邮票。
有人记起了那段很有‘人文色彩’的广告词,打算找一找市场上有没有荧幕里出现过的桑河酒,亲口尝一尝。
有人打算重读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着自己的一生,也要想那少年一般,‘不虚度’。
甚至还有人想要去一趟河元,亲眼看一看那座小城。
……
远方人们诸多的想法,一时间还无法闯入雨幕下的中原腹地。
近处的人们,思绪也是各式各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