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佐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414章 图穷匕见,少帝成长计划,中丞佐吏,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非御史大夫能拿出十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丞相府‘所选非人’,否则,御史大夫很可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能否决丞相府的人选,还破坏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让丞相府再把审计揽入怀中,那往后,相权与君权的对立只会越来越剧烈,最终发展到不可转圜的地步。
在原本的历史上,张苍凭借审计制度作为相位,更得‘计相’之名,自然是威风无两;但之后文帝刘恒借着黄龙改元,粗暴的把张苍赶回家种田,也未尝不是对丞相府愈发滔天的权势有所忌惮。
张苍之后,汉室也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丞相替换期。
——先是老倔牛申屠嘉被景帝刘启设局气死,橡皮擦陶青被扶上相位;之后周亚夫挟泼天之功莅临相宰,又活活饿死在廷尉大牢之中。
周亚夫之后,刘舍、卫绾又接替做了几年橡皮擦,送走了景帝刘启;带等武帝刘彻上位,又拜舅祖窦婴为相。
窦婴为相一年而死于骄诏,许昌、田蚡、薛泽又接替做了十几年橡皮擦,汉室才终于迎来了最后一位实权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
可以说,原本历史上的审计制度,把封建时代的相权推到了最顶峰,却也让相权和君权之间的对立彻底到了无法和平共处的地步。
这一世,刘弘显然没有‘假装被一个术士骗改元,实际上是想罢免丞相’的打算,也不希望丞相府和自己的矛盾太过剧烈。
所以对于审计制度,刘弘自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审计工作的施行,不能由丞相府全权负责!
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最起码,也要让御史大夫在审计工作中,充当一个监督作用,美其名曰‘合作完成’。
其次,便是审计制度的具体实施,也需要有一部分从丞相府手里抠出来。
如张苍提出,由丞相府决定官员的审计‘成绩’,刘弘则希望,丞相府只具备给出一个参考意见的权力,最终的确定权,还是需要留给刘弘亲自做。
再比如张苍的审计制度中,对官员审计成绩所作出的相应赏、罚,迁、贬,也有丞相府为主导,而刘弘也还是希望,丞相府只给一个参考意见,最终决定还是由刘弘来做。
——恩处于上嘛!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成熟的官僚,张苍应该很明确的体会到了刘弘的意思——毕竟刘弘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也没太过隐晦。
但不出刘弘意料的是自己近乎毫不加以掩饰的戒备,只换来了张苍视而不见的敷衍。
或者说,作为板上钉钉的准丞相,如今的张苍,已经开始用丞相的思维、身份,来应对和刘弘之间的政治对弈了。
没办法,刘弘也只能和张苍一点一点磨,最终甚至颇有些直白的提了一句‘辟阳侯为相,权不宜过重’,来提醒张苍不要太贪心。
这番操作下来,才有的之后第二版、第三版的审计制度草案。
当方案改到第三版时,张苍的让步,便大概到了刘弘的心理预期,刘弘的关注重点,也从‘丞相府接着审计制度权势大增’,转移到了审计制度具体的细节之上。
对于如今这个落后的时代而言,张苍的审计制度,无疑是十分先进,也十分具有实际效用的实政、良政。
但还是那句话毕竟是西元前的‘先进制度’,对于从后世而来的刘弘而言,如此‘先进’的制度,也还是有不少局限性和弊端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监管系统的缺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张苍的审计制度当中,中央对地方县级官府的情况掌控,主要来源于每年一度的上计。
通过县级地方官府上计时的数据,中央给出相应的奖赏和惩罚。
但这其中,有一个是十分明显的漏洞。
——如何确定地方报上来的情况是真是假?
就好比某个县,人口、户口爆减,开荒、水利工作毫无进展,秋收大跳水,税收直接腰斩。
如果这样的情况被如实报到中央,那这个县令就算不死,恐怕也要脱层皮。
那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县令可能做出什么事,来规避审计的风险?
答案很简单作假!
人口、户口虚报,开荒、水利虚报,甚至大搞形象工程,以提高在百姓眼中的风评。
至于税收,则很可能会被加摊到百姓头上。
比如说某县实际户口一万,审计却虚报到了三万,那为了收齐三万户人所该上缴的农水,此地的税收很可能会变成原来的三倍!
而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央很可能会毫不知情!
至于御史大夫属衙派出的采风团,也有的是文章可以做。
——公费旅游性质的考察团,实在是最容易收买的群体了。
这样一来,各地县级官府在审计当中的汇报真实性,就需要通过另外的手段来保证。
刘弘有了这一点考虑,张苍才会在第三版草案拿出后的第三天,拿出刘弘眼前的这份第四版草案。
刘弘的目光也跳过了先前确定的部分,直接落到了竹简末尾处。
“审计次年春,以御史大夫遣御史采风,另以陛下亲命刺史随行,以验审计之虚实······”
低声念出张苍写在竹简末尾的‘方案’,刘弘的嘴角微微翘起,目光中,也带上了一丝不怀好意。
“北平侯所言之采风御史,恐与过往之采风团如出一辙啊······”
“及刺史之制,朕亦不愿轻启。”
不着痕迹的否决了张苍的解决方案,刘弘眼睛悄然一眯,终于图穷匕见。
“既北平侯无人可用,何不以省御刺史相辅?”
“当知省御卫,依乃御史大夫之属啊?”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