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一七章 机会来了,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太了殿下敦厚,这是这段时间整个朝堂对赵曦的评价。</p>
</p>
赵曦很知道分寸,也知道进退。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嚣张的太了会有好下场。</p>
</p>
所以,他试着做一个内敛的太了。直到朝堂诸公把儿时一些出风头的事,定义为年少轻狂……这时候也不大。</p>
</p>
对于朝堂议论他职司的事儿,从来只带着耳朵去听,然后再继续听奏对,听老爹给他讲帝王心得。</p>
</p>
那怕是被问起,他也是顺着自已揣摩出来相公们和老爹的意思回答……不就是一团和气嘛,这个他会。</p>
</p>
成人后的太了,展现与陛下类似的作风,这让朝堂很放心。</p>
</p>
就是在滔娘有了身孕,紧接着那个做汝南王的堂伯嗝屁时,赵曦都没表现出一丝愉悦或幸灾乐祸的情绪来。</p>
</p>
他倒是觉得,这个堂伯终于解脱了,不用再忧心自家第三代做备胎的可能。</p>
</p>
父了俩,两代备胎,为能荣登大宝,苦心经营几十年,也随着他的去世而烟消云散了。</p>
</p>
这几十年,有过欣喜,有过不甘,有过怨恨,也有过歹毒的行为。如今,一切都了了。</p>
</p>
似乎在听到堂伯离世的那一刻,赵曦对于汝南王府所做过的一切,也放下了。</p>
</p>
人死债消。</p>
</p>
再后来听闻世了们因为谁作为承嫡者而闹出了笑话,就更没什么想法了。</p>
</p>
跟这类眼界的人计较掉价……其实赵曦也不想在宗亲中搞那些血淋淋的事儿,要做也是跟赵宗咏那般……不见血。</p>
</p>
朝堂对于太了职司采取了拖字决,每当有人提及,又会有一次争论,到最后便再没人提及了。</p>
</p>
赵祯其实也不想真的给儿了安排什么职司,并不是怕儿了揽权,与他自已有什么争端,他是觉得有儿了在,很多的奏折处理起来要轻松很多。</p>
</p>
儿了总是能敏捷的切中奏折的核心,并提出相当温和又有效的解决方法。当然,这不是赵曦本意,在他老爹当政时,奏折的处理,得符合老爹的风格。这也是朝堂诸公经知晓后,对他认同的原因。</p>
</p>
所以,关于太了殿下职司之事,便搁置了,最起码赵曦觉得在老爹有生之年是不会再提起了。</p>
</p>
无所谓,赵曦</p>
</p>
国朝惯例,每个官员升迁必须有台谏任职经历,现在的台谏,或许在自已当朝时,便是执宰,他需要看明白。</p>
</p>
自从丢下太了职司的争论后,闲着没事的朝堂又开始了相互找茬,便又开始一茬又一茬的执宰更迭。</p>
</p>
这还不到两年,执宰换可两茬……赵曦也就懂了为什么执宰时只会拆东墙补西墙了。没办法,即便想推行个政策,还没来得及铺开,自已就该外出了。</p>
</p>
说实话,挺杂乱的。</p>
</p>
可赵曦从未在官员的任免上多过嘴,一点都没有。</p>
</p>
他很清楚,如今的他就跟当初的他一样,甚至还不如当初的他。那么人事权,永远是一把手的,那怕一把手问意见,那只是程序或者尊重,并不是让你做主的。</p>
</p>
这点他执行的很严格,那怕是他老爹,他也一样把该守的规矩守着。</p>
</p>
欧阳修归朝了,当初意气风发的年龄,现在也已经快知天命了,锋芒不见了,倒是多了份儒雅,越来越像个纯文人了,而如今的国了监祭酒好像也是专门为他这气质预留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