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五三章 都不纯粹,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真不敢开口呀,生怕自已又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君王。</p>
</p>
就这样倾听王安石慷慨激昂的演说……</p>
</p>
怎么可能?</p>
</p>
在后世被称为经济极度发达,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的大宋,在王安石的口里就成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了?</p>
</p>
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可不就是水深火热嘛。</p>
</p>
赵曦在后世曾见过,有人说大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两千多美元……</p>
</p>
有人说大宋的经济总量是当时整个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强……</p>
</p>
有人说纵观历史,大宋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p>
</p>
可在王安石的这一番陈述中,人们颠沛流离,甚至感觉几乎到了饿殍满地的程度。</p>
</p>
这还是自已治理下的大宋吗?这还是自已印象中的大宋吗?</p>
</p>
“官家,国朝耕田五百万倾,而不予纳税者占十之七八。因耕田过度集中,耕者无</p>
</p>
“因此,而导致国朝耕田逐年减少,多废弃不用……”</p>
</p>
这时候赵曦已经顾不得考虑王安石是为了推销他的青苗法了,而是真正的被他感染着。</p>
</p>
站在一个君王的角度,面对王安石所说的情形,绝对做不到无动于衷。</p>
</p>
赵曦开篇跟王安石客气,说自已成长于宫内,那真的是客气。</p>
</p>
他在后世,就是农家了出生,又如何能不知道农户农活是怎样回事?</p>
</p>
可听王安石这番说,他才知道,或许他是真不知道农户是怎么回事。</p>
</p>
本以为即便是时隔千年,农村还是农村,而王安石说的,跟他经历的根本就是两回事。</p>
</p>
王安石不会捏造,这一点赵曦确信。那,只有自已是真不了解了。</p>
</p>
赵曦一直自以为了解农村,也自认为明白这个时代的落后是因为物质匮乏的原因。</p>
</p>
所以,他一直致力于创新产业,从而引导这个时代的人们,为他们打开一扇窗。</p>
</p>
可从王安石嘴里了解的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p>
</p>
赵曦已经亲自为王安石泡了第二壶茶了,王安石还没有讲完。</p>
</p>
他从个例,有名有姓的个例说起,归结到国朝的现状上,然后落实到青苗法的利处上,一点一点的把赵曦引到了青苗法。</p>
</p>
有卖儿卖女的,有家破人亡的,也有豪田堪比皇家的,更有一县耕田沦为一家一姓的……这个危言耸听了,最起码赵曦觉得危言耸听了。</p>
</p>
“大参,诸如大参所言,革新势在必行。可青苗之法,非你我二人可定……”</p>
</p>
“国朝军州四百余,从决策到执行,非全朝堂之力不可为。大参,是朝议还是集议,你认为如何?”</p>
</p>
表现的是兼听则明的君王水准,其实赵曦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他现在也没个准。还需要思考和酝酿。</p>
</p>
王安石用递折了的方法,本来就不是要随意决断,目的是想从官家这得到是否支持的准确消息。</p>
</p>
我成了仁宗之了</p>
</p>
我成了仁宗之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